《中醫詞典》解釋「金鏃」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金鏃:中醫古代戰傷治療之專科

金鏃為中醫古代醫學分科之一,專指治療刀、槍、箭等兵器所造成之外傷的學問,屬於早期外科醫學的重要範疇。其名「金鏃」,「金」泛指金屬兵器,「鏃」則特指箭鏃,合稱即為兵器創傷。此科源於戰爭頻繁之古代社會,因應戰場傷患需求而發展,並融合中醫理論與實用技法,形成獨特的治療體系。

金鏃之歷史淵源

金鏃科在中國醫學史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提及「瘍醫」,即包含金鏃治療,主要負責「腫瘍、潰瘍、金瘍、折瘍」等外傷疾患。至唐代,官方醫學教育機構「太醫署」明確設立「瘍科」,下分「瘡腫」、「金鏃」等專科,顯示其重要性。宋代以後,隨火器發展,金鏃範疇漸擴展至各類兵器與戰傷處理。

金鏃之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金鏃所傷屬「金刃所傷」,其病機特點為:

  • 外傷筋脈:兵器創傷直接損及皮肉、經絡,導致氣血阻滯,甚至傷及臟腑。
  • 邪毒內侵:傷口易受風、寒、濕等外邪侵入,引發化膿、潰爛等變證。
  • 亡血傷氣:嚴重創傷可致氣隨血脫,危及性命,故治療須兼顧止血與補益。

金鏃治療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先止血、清創,再調理氣血,促進癒合。

金鏃之治療技術

1. 止血與清創

古代醫家運用多種方法止血,如:

  • 藥物止血:以白芨、仙鶴草等具收斂止血功效之藥材外敷。
  • 烙法:以燒紅之金屬烙灼傷口,既可止血,亦能消毒,常見於戰場緊急處理。
  • 結紮法:以絲線或布條緊縛傷口近心端,防止失血過多。

清創則強調去除異物、腐肉,並以藥液(如黃連水、酒)沖洗,減少感染風險。

2. 方藥應用

金鏃科常用方劑多具活血化瘀、消腫生肌之效,例如:

  • 七厘散:主治跌打損傷與金刃出血,含血竭、乳香等成分,能散瘀定痛。
  • 金瘡鐵扇散:清代名方,專治刀劍傷,外用可促進傷口癒合。
  • 桃花散:以石灰與大黃配伍,既止血又防邪毒內陷。

3. 手術與器械

古代醫家已發展簡易外科工具,如鉤、鑷、針等,用於取出箭鏃或縫合傷口。明代《外科正宗》記載「開箭鏃法」,詳述如何切開皮肉取出深嵌之箭頭,並以桑白皮線縫合。

金鏃與骨傷科之關聯

金鏃科與「正骨」(骨傷科)關係密切,因兵器傷常伴隨骨折或脫臼。《醫宗金鑒》將「金鏃」與「正骨」並列,強調治傷須兼顧軟組織與骨骼修復。例如箭傷若損及骨骼,需先整復骨折,再處理外傷。

金鏃科之沒落與影響

明清以降,隨火器普及,傳統金鏃技術漸難應對槍砲傷,此科遂融入 broader 外科體系。然其治療理念,如清創解毒、活血生肌,仍影響後世中醫外科發展。

金鏃科體現中醫「因時制宜」之特色,反映古代醫家對戰爭創傷的深刻認識與應變智慧,為中醫外科史不可或缺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