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清代九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清代九科乃十八世紀太醫院之醫學分科體系,反映當時官方對中醫臨床專科的系統化分類。其分科方式兼容傳統醫學理論與實際治療需求,各科皆有其獨特診療範疇與技術特色:

大方脈科
專治成人內科雜病,以《內經》《傷寒論》理論為本,擅用湯藥調理臟腑氣血。診治範疇包含虛勞、痰飲、痞滿等症,重視脈診與辨證論治。

傷寒科
精研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主司外感熱病之六經辨證。除傳統傷寒症狀外,亦涵蓋溫病初起之表證,治療強調解表透邪與傳變預防。

婦人科
專攻女子經、帶、胎、產諸疾,重視衝任二脈調理。分設調經、安胎、產後三門,名醫傅山《傅青主女科》即反映此科臨床精髓。

小方脈科(幼科)
主治小兒痘疹、驚疳等疾,發展出「指紋診法」等兒科特殊診斷技術。強調「稚陰稚陽」體質特點,用藥講究劑量輕靈、配伍精簡。

瘡瘍科
處理癰疽疔瘡等外科病證,兼用內服托毒法與外治藥線引流。清代發展出「腐盡生肌」理論,重視瘡面色澤與膿液性狀辨證。

眼科
依「五輪八廓」理論分證,結合內服藥與點眼藥技術。治療青盲、雲翳等疾時,常配合針灸晴明、承泣等穴。

口齒咽喉科
統理牙疳、喉痹等疾,發展出吹藥、含漱等外治法。喉科尤重「纏喉風」急症處理,並以「養陰清肺湯」治白喉見長。

針灸科
秉持「經絡辨證」原則,運用毫針、艾灸與火針等法。清代推廣「太乙神針」灸法,並重視禁刺穴位之安全性。

正骨科
結合手法整復與夾板固定,治療骨折脫臼。特色技術如「端提擠按」正骨八法,並輔以跌打藥酒內外兼治。

此九科分類體系既承襲歷代醫籍精髓,亦融入清代醫家臨床經驗,呈現中醫「分科合治」的特色。各科雖有專攻,然皆遵循陰陽五行、氣血津液等基礎理論,體現中醫學「同源異流」的學術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