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宋九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宋代醫學發展臻於鼎盛,官方醫學教育機構「太醫局」為培育專業醫者,將醫學劃分為九大專科,世稱「宋九科」。此分類體系不僅反映當時醫學分科之精細,更體現中醫「專病專治」的臨床思維,對後世醫學分科影響深遠。

大方脈科
專治成人內科諸疾,相當於今之內科。宋代醫家重視臟腑氣血辨證,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代表,系統整理內科病證之理法方藥,強調「調和氣血,燮理陰陽」的治療原則,對痰飲、積聚、虛損等病證論治尤為精詳。

風科
主攻風邪所致疾病,涵蓋中風、痙病、痹症等。「風為百病之長」的理論在宋代進一步發展,《聖濟總錄》詳載風病治法,分內風、外風而治,並注重針藥並用,如小續命湯治外風、地黃飲子療內風,體現「治風先治血」的辨證思想。

小方脈科
即兒科,專治小兒疾病。宋代錢乙著《小兒藥證直訣》,創立「五臟辨證」體系,提出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的生理特點,提倡柔潤方藥如六味地黃丸,並發展痘疹專論,奠定兒科獨立發展之基礎。

瘡腫兼折傷科
結合外科與骨傷治療,主治癰疽瘡瘍、金刃跌撲等。《衛濟寶書》詳述瘡瘍「五善七惡」辨證法,強調托裏排膿;折傷治療則繼承《仙授理傷續斷祕方》之傳統,重視手法整復與夾板固定,體現「動靜結合」的骨傷理念。

眼科
獨立論治眼疾,受《龍樹眼論》影響,宋代眼科已發展出系統理論。《銀海精微》載有五輪八廓學說,將目與臟腑相應,治療上外用點眼藥、內服清肝明目方,並運用針刺鈎割等外治法,如決明散、撥雲散等方沿用至今。

產科
專司婦人妊娠、產育及產後調理。《婦人大全良方》集宋代產科精華,強調「產前清熱養血,產後溫補化瘀」,創製達生散順產、生化湯化瘀,並重視胎教與圍產期調攝,反映「母子同體」的整體觀。

口齒兼咽喉科
統理口腔、齒牙及咽喉疾患。《太平聖惠方》載有多種口齒病治法,如揩齒方護牙、玉女煎治牙宣;咽喉科尤重「喉痹」急症,創吹喉散、解毒丸等,並運用烙法、刺血法等外治技術。

針兼灸科
融合針刺與艾灸療法。宋代推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規範經絡腧穴;臨床重視「子午流注」擇時取穴,並發展灸法防治虛寒證,如灸膏肓俞治癆瘵、四花穴灸治哮喘,體現「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的互補思想。

金鏃兼書禁科
結合戰傷急救與祝由術。金鏃療法治金刃箭傷,強調清創止血與解毒生肌;書禁科包含符咒禁法等心理療法,雖夾雜巫醫色彩,但部分導引咒禁術暗含情志調攝之理,反映古代「神形共治」的特殊醫療模式。

宋九科之分野,既是臨床實用的技術劃分,亦蘊藏「天人相應」「形神一體」的中醫核心理念,其專科經驗與理論框架,至今仍為中醫臨床與學術研究之重要淵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