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唐代四科」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唐代四科:中醫分科體系之淵源與內涵
唐代(618-907年)為中醫學發展之鼎盛時期,官方醫事機構「太醫署」首創系統性醫學教育,正式將醫學劃分為「四科」:醫科、針科、按摩科與咒禁科,此體系不僅反映當時醫學之專業分化,更奠定後世中醫臨床分科之基礎。以下詳述各科內涵及其中醫理論依據:
一、醫科:辨證論治之主幹
醫科為四科之首,依疾病類型與治療手段細分五部,體現「整體觀念」與「辨證分型」之核心思想:
- 體療(內科)
主司成人內傷雜病,以《黃帝內經》臟腑經絡理論為本,重視氣血陰陽之調和。唐孫思邈《千金要方》載有風病、虛損、消渴等病機論述,並發展「五臟補瀉」之法。 - 少小(小兒科)
專攻小兒「稚陰稚陽」之體,針對痘疹、驚風、疳積等症,強調調理脾胃。此時期已出現《顱囟經》(現存最早兒科專書),提出小兒「純陽」學說。 - 瘡腫(外科)
涵蓋癰疽、金創、痔漏等,重視「煨膿長肉」外治理論。唐代《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記載清創、縫合技術,並運用活血化瘀方藥如「大黃湯」。 - 耳目口齒(五官科)
結合「五官通五臟」理論,如目疾從肝治、齒病從腎論。唐《外臺秘要》收錄針刺翳風穴治耳鳴、含漱黃連湯治口瘡等法。 - 角法(拔罐療法)
以罐具造成負壓,引邪外出,常用於風寒濕痹。《肘後備急方》已載竹筒吸膿之法,唐代擴展至內科痧症治療。
二、針科:經絡調氣之術
專精針刺療法,以《黃帝內經·靈樞》為理論根基,重視「得氣」與補瀉手法。唐代甄權著《針方》《明堂人形圖》,確立穴位尺寸標準,並發展「透針法」(如一針透刺率谷、頰車)。王燾《外臺秘要》更載有「阿是穴」臨床應用,深化「以痛為腧」原則。
三、按摩科:導引按蹻之術
融合推拿與導引(氣功),《唐六典》載其功能為「除八疾(風寒暑濕飢飽勞逸)」。手法包含摩腹、捏脊、搖關節等,配合「導引行氣」以疏通經絡。孫思邈推崇每日按摩耳鼻、四肢,契合「上工治未病」養生理念。
四、咒禁科:祝由調神之法
屬「祝由十三科」範疇,結合符咒、心理暗示與草藥薰蒸,用於癲狂、夢魘等神志病。《千金翼方》載「禁瘧法」,透過特定咒語與焚燒藥物(如雄黃)安定患者心神,暗合「心主神明」之臟象理論,雖雜糅巫醫色彩,實具早期心理療法雛形。
此四科體系彰顯唐代「兼容並蓄」之醫學特色:
- 理論框架:以《內經》《難經》為本,結合玄奘引入之印度醫學《鮑威爾寫本》眼科技術。
- 臨床實證:如《新修本草》新增藥物114種,促進外科用藥發展。
- 教育制度:學生需修《素問》《本草》《脈經》,考試分「月試、季試、歲試」,嚴謹程度為歷代罕見。
唐代四科之分,既承漢晉醫學精髓,亦啟宋元專科深化(如宋代分九科),為中醫史上關鍵之制度創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