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溫病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溫病派之詳細介紹
歷史淵源與學派形成
溫病派為中醫學重要流派之一,肇始於明清時期。彼時醫家於臨床實踐中察覺,傳統《傷寒論》治法於溫熱類疾病療效未臻完善,遂逐步深化對溫熱病之認識。透過長期觀察與經驗累積,醫家如吳又可、葉天士、吳鞠通等相繼提出新論,系統性建構溫熱病之病因、病機及診療體系,終使溫病學脫胎為獨立學派,與傷寒派並峙為外感病兩大診療體系。
理論核心與創新觀點
- 病因病機
溫病派突破《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傳統框架,明確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等理論,強調溫熱之邪(如風溫、暑溫、濕溫)多從口鼻而入,初期易侵襲肺衛。吳鞠通更於《溫病條辨》中確立「三焦傳變」學說,詳述溫病由上焦肺系漸次深入中焦脾胃、下焦肝腎之病理演變規律。 -
辨證綱要
- 衛氣營血辨證:葉天士創立此體系,以「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為綱領,劃分溫病四層病位深淺及相應治法。
- 舌脈診特色:尤重舌象變化,如白苔轉黃示邪入氣分,絳舌為熱入營血之徵;脈象多見浮數、滑數等熱象脈。
-
治療特色
強調「清透」並用,忌辛溫發汗:- 衛分證:辛涼解表如銀翹散、桑菊飲
- 氣分證:清熱生津用白虎湯,濕熱交蒸則取三仁湯
- 營血分證:清營湯、犀角地黃湯等涼血散血
另發展「透熱轉氣」「存陰保津」等治則,重視顧護陰液以防熱邪傷陰。
代表醫家與典籍
- 吳有性(《溫疫論》):首提「癘氣」致病說,闡明溫疫具傳染性,創達原飲治邪伏膜原。
- 葉天士(《溫熱論》):奠定衛氣營血理論,擅用輕清透邪之法。
- 吳鞠通(《溫病條辨》):以三焦為綱統籌溫病,系統化方藥運用。
- 王孟英(《溫熱經緯》):彙集各家精華,強化溫病診療規範。
臨床貢獻與學術價值
溫病派使中醫對熱性病(含現代傳染病、感染性疾病)的辨治臻於精微,其理論不僅完善外感病學體系,更豐富中醫急症處理手段。所創方劑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迄今仍廣泛應用於熱病神昏、中風閉證等危急重症,彰顯其臨床實效。此派學說亦反映中醫學隨時代變遷而創新發展之脈動,具重要歷史與實用意義。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