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時方派」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時方派]乃中醫學術流派之一,與經方派相對,泛指以漢代張仲景以後歷代醫家所創製之方劑為臨床核心的醫學體系。其理論根源雖承襲《內經》《傷寒雜病論》之旨,然更強調因應時代變遷、疾病譜演化及地域差異,對古典方藥進行創造性發展。
時方派之源流
時方之成形肇始於唐宋,盛於金元,至明清而集大成。唐代孫思邈《千金方》、王燾《外臺秘要》廣收魏晉至隋唐諸方,已見時方雛形;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系統整理官製成方,標誌時方體系之確立。金元四大家(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各創新說,如寒涼派、攻邪派、補土派、滋陰派等,進一步豐富時方之內涵。至清代,葉桂、吳瑭等溫病學家針對熱性傳染病發展出衛氣營血辨證與三焦辨證,遂使時方派愈趨精微。
時方派之學術特點
- 突破經方框架
時方派雖尊仲景為祖,然不拘泥於《傷寒論》113方、《金匱要略》262方之限。其臨床選方範圍擴展至唐宋以後之驗方、醫家自擬方,甚至民間效方。例如李東垣《脾胃論》創製補中益氣湯,以甘溫除熱法治內傷虛熱,開後世「甘溫除大熱」之法門。 - 注重方劑加減化裁
時方派強調「因病製宜」,同一主方可因應證候差異靈活加減。如明代薛己運用六味地黃丸,依陰虛、陽虛、氣血兩虧等不同兼證,分化出知柏地黃丸、桂附地黃丸、歸芍地黃丸等變方,體現「一法多方」之思維。 - 融合地域與時病特性
明清溫病學派針對南方溼熱氣候及溫熱病傳變規律,發展出銀翹散、清營湯等方劑,其用藥輕清透泄,與經方辛溫厚重之風格截然不同。此類方劑納入《溫病條辨》等典籍,成為時方派應對時疫之利器。 - 理論與臨證結合
時方派醫家常從臨床實效反推醫理,如朱丹溪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遂創大補陰丸滋陰降火;王清任《醫林改錯》以氣血瘀滯立論,發展血府逐瘀湯等活血名方,均展現「以方證理」之特色。
時方派之代表著作與方劑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宋代官方醫方集,收錄逍遙散、藿香正氣散等傳世名方,奠定時方規範化基礎。
- 《景岳全書》:張介賓創製左歸丸、右歸丸,完善陰陽雙補之法。
- 《温病條辨》:吳鞠通系統整理三焦辨證方藥,如桑菊飲、清絡飲等,標誌溫病時方體系成熟。
時方派與經方派之辯證關係
時方派非否定經方,而是對經方理論之延伸與補充。如清代徐大椿《醫學源流論》指出:「古方不能盡治今病」,點明時方派存續之必然性。臨床上,時方派醫家常參酌經方架構(如六經辨證),佐以時方用藥思路,形成「經為體,時為用」之診療模式。
時方派之興盛,反映中醫學隨時代演進之生命力,其開放性、實效性至今仍深刻影響現代中醫臨床實踐。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