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四大家」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四大家之淵源與學術思想探微

明代與清代四大家之別

中醫史上「四大家」之稱謂因時代而異。明代醫家多尊奉張仲景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為四大家。至清代,醫界傾向將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並列為四大家。此四家因活躍於金元時期(1115-1368年),故又稱「金元四大家」,乃中醫學術史上最具影響力之醫學流派。

金元四大家學術特色

劉完素(寒涼派)

字守真,號通玄處士,河北河間人,被後世尊為"寒涼派"創始人。其學術思想核心為「六氣皆從火化」說,主張:

  • 火熱為百病之長,疾病多因火熱而起
  • 善用寒涼藥物如黃連、黃芩、梔子等
  • 創製著名方劑如防風通聖散雙解散
  • 著《素問玄機原病式》,將《內經》病機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

張子和(攻下派)

名從正,號戴人,河南蘭考人,為"攻下派"代表人物。其學術要點為:

  • 主張「邪去則正安」,強調攻邪為治病首要
  • 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療疾病
  • 擅長運用瓜蒂散催吐、大承氣湯瀉下
  • 臨床注重辨別邪氣性質與部位,反對盲目補益
  • 主要著作為《儒門事親》

李東垣(補土派)

名杲,字明之,河北正定人,創立"補土派"(又稱脾胃派)。其學術特徵包括:

  • 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理論
  • 重視脾胃陽氣(胃氣)對人體的重要性
  • 創製補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名方
  • 治療上主張「甘溫除大熱」,善用人參、黃芪、白朮等藥
  • 代表作《脾胃論》、《蘭室秘藏》影響深遠

朱丹溪(滋陰派)

名震亨,字彥修,浙江義烏人,為"滋陰派"開創者。其學術貢獻有:

  • 首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理論
  • 強調相火易動,陰液易虧,治病以滋陰降火為主
  • 善用知母、黃柏等藥物組方,創大補陰丸等方劑
  • 提出"痰"、"鬱"致病說,對後世影響甚大
  • 著《格致餘論》、《局方發揮》等書

四大家之歷史淵源與影響

金元時期社會動蕩,疾病流行,傳統醫學理論難以應對新病情。在此背景下,四大家各創學說,形成學術爭鳴局面,後世稱為「金元醫學革新」。其特點為:

  1. 理論創新:突破宋代以前以《傷寒論》為主的診療模式
  2. 臨床實效:針對當時常見病證提出有效治療方案
  3. 學術互補:雖主張各異,但共同豐富中醫理論體系

四大家學說對明清溫病學派、日本漢方醫學古方派與後世派等均產生深遠影響,至今仍是中醫理論與臨床教育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