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視赤如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視赤如白
「視赤如白」為中醫對色盲之稱謂,屬目疾範疇。此症患者難以辨識特定色彩,或見紅色如白色,或全然無法區分顏色差異。中醫學理認為,此疾多與先天稟賦不足、肝腎陰虛相關,蓋因「肝開竅於目」、「腎藏精」,肝血腎精為目睛明視之基。若先天陰精虧耗,或後天失養,致精血不能上濡目竅,目絡失潤,則辨色之功失常。
病機與證候特點
- 肝腎陰虛:肝血不足則目失所養,腎精虧虛則瞳神失榮,表現為視物色淡、混淆紅綠,或伴眩暈耳鳴、腰膝痠軟。
- 心脾兩虛:心主血脈,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若氣血衰少,目絡空虛,可致辨色力減退,兼見心悸怔忡、食少倦怠。
- 經絡瘀阻:少陽經脈貫目,若氣滯血瘀,經氣不利,亦可障蔽色覺,症見視色如霧、頭目脹痛。
此症雖以先天為因,然《黃帝內經》言「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提示後天臟腑氣血失調亦可能影響辨色功能。傳統診療上,可參酌脈象(如肝腎陰虛者多見細數)、舌質(淡紅或暗紫)及全身症狀,辨證論治。
古籍論述
《銀海精微》提及「視物易色」與「膽澀少神」相關,主張從膽經調治;《證治準繩》則歸因於「玄府鬱滯」,強調疏通目絡。此外,五色入五臟理論中,赤色屬心、白色屬肺,若心火不榮或肺氣不宣,亦可能干擾色覺,此為中醫整體觀之體現。
總此,「視赤如白」之機理,根於臟腑精氣失和,外現於目竅功能異常,辨證需綜合先天後天,察其虛實標本。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