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虯脈縱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虯脈縱橫
虯脈縱橫為中醫望診術語,屬「白睛赤脈」範疇,特指眼球白睛部位(即西醫學之球結膜)出現血管充血擴張、脈絡迂曲纏繞之徵象。其形態粗細不一,或如樹枝分叉,或似蛛網交織,色澤多呈鮮紅或暗紅,中醫認為此乃局部氣血壅滯、經絡失和之外顯。
中醫病機與辨證
- 火熱上攻
多因外感風熱、肝火上炎或肺胃壅熱所致。熱邪燔灼血絡,迫血妄行,常見虯脈鮮紅怒張,伴目赤腫痛、口乾苦、舌紅苔黃等症,屬「實火」範疇。 - 氣滯血瘀
情志鬱結、久視傷血或外傷導致氣機阻滯,血行不暢,脈絡瘀阻。虯脈多暗紫迂曲,或見局部結節,舌質紫黯,脈弦澀,常見於慢性眼疾或內傷雜病。 - 陰虛火旺
肝腎陰虧,虛火內擾,血絡受灼而顯虯脈。其色淡紅,紋路細密,兼見眼乾澀、眩暈耳鳴、五心煩熱等,屬本虛標實之候。
經絡關聯
白睛在五輪學說中屬「氣輪」,與肺、大腸相應。然肝主藏血,開竅於目,故虯脈多與肝肺二臟相關。若赤脈從眥角呈放射狀延伸(「赤脈傳睛」),則提示心火亢盛或小腸積熱。
古籍溯源
《銀海精微》提及:「赤脈縱橫,纏布白睛,多因血滯火炎。」《證治準繩·七竅門》亦載:「白睛虯脈盤曲,當辨其色澤深淺,分虛實而治。」歷代醫家重視此徵作為內在臟腑失調之鏡像,強調需結合全身症狀綜合辨析。
與現代醫學對照
西醫所稱「球結膜充血」或「結膜炎血管擴張」與虯脈縱橫有部分重疊,然中醫更重視其形態、分布與全身辨證之聯繫,如肝鬱化火者未必有明顯感染徵象,而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相關。
此症為外眼常見徵候,須結合脈象、舌診及病史,方能精準判讀其背後之病機,屬中醫「司外揣內」診法之具體體現。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