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虯蟠卷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虯蟠卷曲

「虯蟠卷曲」為中醫望診術語,專指白睛(球結膜)部位血管呈現充血、迂曲盤繞之病理徵象。此現象反映局部氣血運行失調,常與臟腑功能異常或經絡瘀滯相關,屬中醫「目絡異常」範疇。

病理基礎

  1. 氣血瘀滯
    中醫認為「目為宗脈之所聚」,白睛血絡隸屬於肺,若肺氣壅滯或肝鬱化火,可導致氣血不暢,脈道受阻,遂見絡脈虯結。正如《靈樞·經脈》所言:「諸脈者,皆屬於目」,氣血失和時,目絡首當其衝。
  2. 臟腑相干

    • 肺熱上擾:肺主氣,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若風熱犯肺或燥邪傷津,熱邪上攻目絡,可致白睛赤脈怒張。
    • 肝火上炎:肝開竅於目,情志鬱結或肝陰不足,易使肝火上沖,灼傷絡脈,形成虯曲紅絲。
    • 心火亢盛:心主血脈,心火熾盛時,血熱妄行,亦可見目絡充血卷曲。
  3. 外邪侵襲
    風、熱、濕等外邪侵襲目竅,導致局部氣血壅滯,如《銀海精微》提到:「白睛屬肺,受邪則赤脈貫布。」

臨床辨證

虯蟠卷曲之形態與色澤可作為辨證要點:

  • 絡脈粗大深紅:多屬實火,常见於肝膽火熾或肺胃熱盛。
  • 絡脈細碎淡紅:多屬虛火,或久病陰虛血少,脈失濡養。
  • 絡脈迂曲紫暗:提示氣滯血瘀,或痰濕阻絡,常見於久病或外傷後。

相關古籍記載

《證治準繩·七竅門》提及:「白珠赤絲虯脈,多因火鬱血分。」強調火邪鬱於血絡為病機核心;《目經大成》則進一步區分「虯脈」與「赤脈傳睛」,指出其病位深淺與臟腑關聯差異。

附註

此徵象常與「赤絲虯脈」「白睛溢血」等症並見,然「虯蟠卷曲」特重脈絡形態之扭曲盤結,屬中醫眼科診斷之細微特徵,需結合全身症狀綜合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