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背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背僂

病證特徵 背僂為中醫經典體徵之一,其臨床特徵主要表現為:

  1. 體態異常
    • 脊柱前屈畸形(胸椎後凸角度>40°)
    • 頭頸前傾代償性姿勢
  2. 功能障礙
    • 轉側仰俯活動受限
    • 久立則脊痛加重
  3. 觸診特徵
    • 棘突呈階梯狀排列
    • 背俞穴區域多見筋結

病因病機

  1. 核心病機
    • 肝虛受風:《諸病源候論》指出「肝主筋而藏血...若虛則受風,風寒搏於脊膂之筋」
    • 督脈空虛:精髓不充,脊骨失養
  2. 病理演變
    • 初期:風寒客於太陽經筋
    • 中期:氣血凝滯,筋脈攣急
    • 後期:骨節變形,形成「龜背」
  3. 相關病機
    • 濕邪留滯(《醫宗必讀》:「濕流關節,令人重著」)
    • 痰瘀阻絡(久病入絡形成固定畸形)

證候分型

  1. 風寒襲絡型
    • 背痛拘急,遇寒加重
    • 舌淡苔白,脈浮緊
  2. 肝腎虧虛型
    • 腰膝酸軟,耳鳴目澀
    • 舌紅少苔,脈沉細
  3. 濕瘀交阻型
    • 背部重著刺痛,陰雨天加劇
    • 舌紫暗有瘀斑,脈澀

診斷要點

  1. 四診合參
    • 望診:典型駝背體徵
    • 切診:背俞穴區域壓痛明顯
  2. 經絡診察
    • 督脈觸診多見T5-T9段結節
    • 膀胱經背段經筋拘攣
  3. 鑑別診斷
    • 與「背曲肩隨」區別:後者多伴肩部下垂,屬虛損證
    • 與「骨痹」鑑別:X線顯示明顯骨質增生

治療方法

  1. 內治原則
    • 祛風散寒:選用羌活勝濕湯加減
    • 補益肝腎:方取獨活寄生湯化裁
    • 化痰祛瘀:身痛逐瘀湯合二陳湯
  2. 外治要術
    • 灸法:隔薑灸大椎、至陽、命門
    • 推拿:理筋手法配合脊柱調整
  3. 針刺要點
    • 取穴:以夾脊穴配合陽陵泉為主
    • 刺法:「蒼龜探穴」手法松解筋結

古籍闡釋

  1. 《諸病源候論·背僂候》系統論述:「肝主筋而藏血...風寒搏於脊膂之筋,冷則攣急,故令背僂」,確立肝-筋-風寒的病理鏈條。
  2. 《黃帝內經·逆調論》提到:「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可解釋本證的感覺運動異常。
  3. 清代《醫宗金鑒》強調:「背為陽,陽虛則俯」,指出陽氣不足與體態變化的關係。

現代認識

  1. 對應病症:
    • 強直性脊柱炎早期表現
    • 老年性脊柱後凸畸形
    • 椎體壓縮性骨折後遺症
  2. 生物力學研究:
    • 豎脊肌肌力失衡
    • 重心前移導致力矩改變
  3. 影像學特徵:
    • MRI顯示多裂肌脂肪浸潤
    • 動態X線可見脊柱穩定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