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胭脂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胭脂障

胭脂障為中醫眼科病症之一,主要指白睛(結膜)表面出現局部充血,色澤鮮紅如胭脂,邊界清晰,屬「白睛溢血」範疇。其成因與肺經熱盛、血熱妄行密切相關,亦可能因過量飲酒、外傷碰撞所致。

病因病機

  1. 肺經熱邪:肺主氣,開竅於鼻,其經脈連目系。若肺熱壅盛,熱迫血行,血溢絡外,則發為白睛溢血。
  2. 血熱妄行:素體陰虛火旺,或外感風熱之邪,內傳入血,導致血分熱盛,迫血外溢。
  3. 外傷或飲食不節:眼部受外力撞擊,脈絡受損;或長期酗酒,酒性辛熱助火,灼傷血絡。

臨床表現

  • 白睛局部呈現鮮紅色斑塊,界限分明,壓之不褪色。
  • 輕者僅見少量血絲散布,重者可見片狀出血,甚至漫及整個白睛。
  • 多無明顯疼痛,僅偶覺眼部微澀或異物感。
  • 病程約數日至兩週,血證漸吸收而自愈,預後良好。

辨證分型

  1. 肺熱證:兼見咳嗽、咽痛、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肺涼血,方選退赤散加減。
  2. 血熱證:伴隨心煩、口乾、小便黃赤,舌紅絳。治宜清熱涼血,方用涼血地黃湯
  3. 外傷瘀阻證:出血色暗紅,或有腫痛。治宜活血化瘀,方選桃紅四物湯配合局部冷敷。

古籍記載

《審視瑤函》提及:「白睛溢血,輕如胭脂點染,重若霞彩鋪錦。」強調此症多由血熱或外傷引起,治療當以清熱、涼血、散瘀為原則。此外,《銀海精微》亦載有「白睛赤脈貫布」之類似描述,並提出以梔子勝奇散清泄肺熱。

現代中醫觀點

此症相當於西醫學的「結膜下出血」,中醫治療除內服湯藥外,亦可配合針刺太陽穴攢竹穴以泄熱通絡。若因陰虛火旺反覆發作者,宜長期調理,如服用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