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牽偏視」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牽偏視
風牽偏視,又名「風牽喎斜」、「口眼喎斜」,屬中醫「風病」範疇,多因正氣不足,絡脈空虛,外風乘虛侵襲所致。此症之特點為眼、口偏向一側,伴隨流淚不止、眼瞼閉闔不全等症狀,多因面部與眼部經絡受阻,肌肉失於濡養所致。
病因病機
- 脾胃氣虛: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若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則肌腠疏鬆,衛外不固,易受風邪侵襲。風邪客於陽明經絡,阻滯氣血運行,致經筋失養,引發口眼歪斜。
- 外感風邪:風為百病之長,善行而數變。外風襲絡,尤以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受累為主,因二經循行於面頰,風邪滯留經絡,導致氣血痹阻,筋肉縱緩不收,遂成偏視、喎斜之症。
- 痰瘀阻絡:若患者素體痰濕內盛,或氣滯血瘀,風邪與痰瘀搏結,壅滯絡脈,進一步加劇經筋失調,使症狀遷延難愈。
臨床表現
- 眼部症狀:一側眼瞼閉合不全(目不合),眼珠偏斜(目偏視),淚液外溢(迎風流淚)。
- 口部症狀:口角下垂或歪向健側,咀嚼無力,言語不清。
- 其他兼證:或伴有頭痛、耳後疼痛,舌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緊或弦滑。
辨證分型
- 風寒襲絡:症見突然口眼喎斜,惡風寒,舌淡苔白,脈浮緊。治宜祛風散寒、通絡和營,方用《楊氏家藏方》之「牽正散」加防風、桂枝。
- 風熱灼絡:偏視伴發熱、口乾,舌紅苔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方用「大秦艽湯」加減。
- 氣虛血瘀:病程日久,面肌鬆弛,舌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治宜益氣活血,方選「補陽還五湯」合「四物湯」。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以「祛風通絡」為大法,根據證型輔以散寒、清熱、化痰、活血等法:
- 針灸取穴:常選陽白、四白、地倉、頰車、合谷、太衝等穴,以疏通陽明、少陽經氣。
- 外治法:可配合中藥熏蒸或穴位敷貼,如以白芥子、蓖麻子研末敷貼患側,助祛風活絡。
風牽偏視之病位在絡脈,與肝、脾、胃關係密切,強調「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故養血熄風、調和氣血為關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