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白翳包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白翳包睛詳解
白翳包睛乃中醫眼科學中重要病證之一,為"赤膜下垂"(又稱垂簾障)之惡化轉歸,屬外障眼病範疇。
病證特徵
此證特徵為赤脈貫佈,翳膜遮滿黑睛(包含角膜與虹膜部位)。白翳如同薄紗,自黑睛上緣逐漸向下蔓延,初時尚能視物,日久則翳膜增厚,終至完全遮蔽瞳神,以致視力喪失。白翳包睛之狀,正如《銀海精微》所言:"白膜侵睛,如雲如霧,遮蔽瞳人"。
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認為本病乃風熱毒邪上攻於目,或因肝肺積熱、脾胃濕熱,致氣血瘀滯,化生翳膜。具體病機可分為三個層面:
- 肝火上炎:情緒鬱結,肝鬱化火,火性上炎,灼傷目絡
- 肺熱壅盛:肺金失肅,熱毒循經上犯白睛
- 脾胃濕熱:運化失常,濕濁內蘊,濁陰上擾清竅
臨床表現
除主要症狀外,患者常見以下症候群:
- 目部症狀:眼部劇痛難忍,灼熱感明顯,目赤腫脹,淚出如湯涕
- 全身症狀:頭痛如劈(多見於額部及太陽穴區域),口苦咽乾,大便秘結,小便短赤
- 脈象特徵:多見弦數脈或滑數脈
- 舌象特徵:舌質紅絳,苔黃厚膩
辨證分型
古籍中對本病有多種分型方式,主要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1. 風熱壅盛型
發病急驟,白睛混赤,黑睛生翳迅速,伴惡風發熱,治宜清熱祛風
2. 肝火上炎型
目赤甚痛,頭痛耳鳴,煩躁易怒,治宜清肝瀉火
3. 濕熱蘊結型
翳膜晦暗污濁,眼瞼重墜,胸悶納呆,治宜化濕清熱
典籍論述
歷代醫家對本病多有記載:
- 《證治準繩》言:"白膜侵睛者,白睛上薄薄白膜,漸侵黑睛,故失明也。"
- 《審視瑤函》指出:"目痛暴生翳,白膜遮睛,此肝肺積熱也。"
- 《目經大成》稱:"白翳包睛,膜自上下,血色貫睛,障滿黑暗。"
治療原則
中醫學治療此證強調標本兼治,急則治其標,宜儘速清解熱毒;緩則治其本,當調整臟腑功能。具體方法須結合四診資料辨證施治,以內服湯藥為主,佐以外治之法。此部分因專業性強,不作詳細展開。
白翳包睛為中醫眼科重症,病機複雜多變,臨床診斷需結合全身症狀與局部表現細緻辨證,治療更必須把握時機,以免貽誤病情造成永久性視力損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