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夜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夜盲(俗稱「雞盲」或「雀目」)

夜盲是一種以黑暗環境中視物不清為主要症狀的眼科疾患,其病機與中醫臟腑理論密切相關,尤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最為關聯。

病因病機

  1. 肝血虧虛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血濡養目絡,維持視覺功能。若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或久病耗血,導致肝血虧虛,目失所養,則夜間視物昏蒙。
  2. 腎陰不足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能化血上注於目。若稟賦不足、勞欲過度或久病傷腎,致腎陰虧虛,目絡失潤,亦發為夜盲。
  3. 脾胃虛弱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若飲食不節、勞倦內傷,損及脾胃,則氣血化生不足,肝腎失養,間接影響目睛功能。

證型辨別

  1. 肝血不足證
    除夜盲外,可見面色蒼白、爪甲不榮、頭暈目眩,舌淡脈細。
  2. 腎陰虧虛證
    伴見腰膝酸軟、耳鳴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3. 脾虛氣弱證
    兼有食少倦怠、大便溏薄、肢體乏力,舌淡胖有齒痕,脈濡弱。

傳統論述
《諸病源候論》提及「雀目者,晝而晴明,至暝便不見物」,歸因於「肝虛血少」。《銀海精微》則強調腎精虧損與夜盲的關聯,提出「腎水虛耗,不能上榮」之說。

現代對應機制
中醫所述「肝血」「腎精」與現代醫學維生素A的代謝相關。維生素A為視紫紅質合成要素,其缺乏可導致視網膜感光功能障礙,與中醫「血不養目」「精虧目暗」之病機相通。

其他相關理論

  • 經絡影響:足厥陰肝經與目系相連,肝經氣血瘀滯亦可加劇夜盲。
  • 情志因素:長期憂思鬱怒,肝氣不舒,進一步耗傷肝血,可能誘發或加重症狀。

(註:本文僅述中醫理論,未涉及治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