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痘疹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痘疹眼

痘疹眼,又稱「痘瘡入眼」或「痘疹入眼」,為中醫眼科病名,首載於《眼科統秘》。此症多因痘疹(如天花、水痘等)邪毒熾盛,內陷肝經,上攻於目所致,屬外障眼病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痘疹為外感時行疫毒,若正氣不足或邪毒過盛,可內傳臟腑。肝開竅於目,若邪毒循肝經上擾,則易侵襲眼目。此外,肺主皮毛,痘疹初發於肌表,若肺熱壅盛,亦可移熱於肝,導致目赤腫痛、翳膜遮睛等症。

臨床表現

患者多於痘疹病程中或痊癒後出現眼部症狀,常見:

  1. 白睛紅赤:邪熱上攻,氣血壅滯。
  2. 黑睛生翳:肝經風熱或熱毒灼傷角膜,形成星點狀或片狀翳障。
  3. 畏光流淚:風火相煽,目絡受擾。
  4. 膿眵黏結:若兼濕熱,則眵多稠黏。

證型辨治

  1. 肝經風熱證

    • 主症:目赤澀痛,黑睛星翳,伴頭痛發熱。
    • 治法:疏風清肝,退翳明目。
    • 方藥:羚羊角散加減,或決明散
  2. 熱毒熾盛證

    • 主症:眼瞼腫硬,白睛混赤,黑睛潰爛,甚則黃液上衝。
    • 治法:瀉火解毒,涼血退翳。
    • 方藥: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
  3. 陰虛餘熱證

    • 主症:痘疹後期,眼乾澀,翳膜未消。
    • 治法:養陰清熱,退翳明目。
    • 方藥:甘露飲加穀精草、木賊草。

外治法

  1. 點眼藥:選用清熱解毒類眼藥,如黃連人乳浸液點眼。
  2. 熏洗法:以桑葉菊花煎湯熏洗,疏風清熱。

古籍參考

《銀海精微》提及:「小兒痘疹之毒,攻衝於目,宜急治之,遲則損睛。」強調痘疹眼需及早辨證施治,以防翳障纏綿難癒。此症與現代醫學「病毒性角膜炎」或「痘疹性結角膜炎」有相似之處,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調理,辨證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