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疳積上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疳積上目
疳積上目,乃小兒疳積日久,脾胃虛損,肝熱上攻於目所致之眼疾。此病多因飲食不節、餵養失當,或蟲積內擾,損傷脾胃,致氣血生化不足,肝陰虧虛,虛熱內生,上熾於目,發為眼病。其病機與「肝開竅於目」、「脾胃為後天之本」之中醫理論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 脾胃虛弱:小兒臟腑嬌嫩,若長期飲食不調,或恣食生冷肥甘,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水穀精微不得輸布,則氣血不足,不能上榮於目。
- 肝熱上攻:脾胃虛弱,土虛木亢,肝陰不足而生內熱,熱邪上炎,灼傷目絡,導致角膜混濁。
- 疳積內蘊:若兼有蟲積或積滯內停,更易耗傷津血,加重目疾。
臨床表現
- 初期:雙眼乾澀羞明,頻頻眨眼,白睛失去潤澤,或見夜盲。
- 進展期:黑睛(角膜)表面出現雲翳或混濁,視物模糊,甚則白膜遮睛。
- 重症期:若調治失當,黑睛潰破,可致睛珠突出(穿孔),視力喪失。
辨證分型
- 脾虛肝熱型:目乾畏光,角膜薄霧狀混濁,形體消瘦,腹脹納差,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細。
- 氣血兩虛型:面色萎黃,目翳日久不退,視力銳減,舌淡、脈弱。
- 蟲積化熱型:兼見齧齒磨牙,腹痛時作,目赤多眵,舌紅苔膩。
中醫治療
- 內治法:
- 健脾清肝:常用方如肥兒丸(《醫宗金鑑》)加減,含人參、白朮、茯苓、黃連等,健脾消疳兼清肝火。
- 養血明目:若氣血虧虛,選用八珍湯合決明夜靈散(《原機啟微》),補益氣血,退翳明目。
- 殺蟲消積:若有蟲積,可配使君子、檳榔等驅蟲藥。
- 外治法:
- 以清肝明目藥液熏洗,如菊花、桑葉煎湯外敷。
- 針刺睛明、四白、足三里等穴,調和氣血。
與西醫學之關聯
疳積上目類似於現代醫學之「維生素A缺乏性角膜潰瘍」,因維生素A不足導致角膜上皮乾燥、潰瘍,甚者穿孔。中醫從整體調理脾胃、清肝明目入手,標本兼治,與西醫之補充維生素療法相輔相成。
預後與轉歸
早期調治,脾胃得健,肝熱得清,目翳可漸消退;若延誤失治,黑睛破損,則預後不良,終致失明。故疳積上目一證,貴在及早辨治,尤重調理脾胃。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