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粟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粟瘡

粟瘡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其特徵為眼瞼內側出現色黃柔軟、形如粟粒之小顆粒,狀似粟米,故名「粟瘡」。本病常與椒瘡(類似西醫之砂眼)並發,二者雖症狀相近,然病機與表現有別。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粟瘡多因風熱濕邪外襲,或脾胃濕熱上攻於目所致。主要機轉如下:

  1. 風熱壅滯:外感風熱之邪,客於胞瞼,與氣血搏結,化熱生瘀,遂成顆粒。
  2. 濕熱蘊結:素體脾胃濕盛,或飲食不節,濕熱內蘊,循經上擾目竅,鬱滯胞瞼而發病。
  3. 血絡瘀阻:病程遷延,熱鬱血分,導致局部氣血不暢,粟粒久而不消。

臨床表現

  • 主症:眼瞼內面(尤以瞼結膜為主)布滿黃白色、半透明之粟粒狀突起,質地柔軟,邊界清晰,排列密集。
  • 兼症:患眼沙澀刺癢、輕微疼痛,或伴有少許黏稠分泌物;重者因粟粒長期摩擦黑睛(角膜),引發翳膜遮睛,導致視物昏矇。
  • 鑑別:與椒瘡相比,椒瘡顆粒質硬、色紅而堅,愈後易留瘢痕;粟瘡則顆粒柔軟、色黃,癒後較少留痕。

中醫治療原則

  1. 祛風清熱:適用於風熱初起,方如銀翹散加減,以疏風泄熱。
  2. 化濕解毒:濕熱偏盛者,選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湯,清利脾胃濕熱。
  3. 活血散結:病久瘀阻者,可佐以桃紅四物湯,化瘀通絡,促進粟粒消散。

外治法

  • 藥物熏洗:以蒲公英、桑葉、菊花等煎湯濾淨,趁熱熏眼,待溫後洗滌患處,清熱解毒。
  • 點眼藥:傳統中醫使用黃連液珍珠末點眼,緩解局部紅赤澀痛。

粟瘡若及時調治,預後一般良好;然若遷延失治,恐因反覆摩擦誘發黑睛病變,故宜早期辨證施治,以防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