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天行赤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天行赤目

天行赤目,又稱「天行赤熱」、「赤目傳染」,屬中醫眼科外障病範疇,乃因感受四時風熱毒癘之氣,或時邪疫毒乘虛侵襲目絡所致。其發病急驟,具傳染性,常於春秋兩季流行,多見雙眼先後或同時發病,與現代醫學之「傳染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相類。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與外感六淫、時行疫氣密切相關。風熱之邪上攻目竅,或肺胃積熱內蘊,復感疫毒,內外合邪,循經上犯白睛與胞瞼,導致氣血壅滯,絡脈瘀阻而發病。其病理關鍵在於「風熱搏結」、「毒火燔灼」,若兼夾濕邪,則症見眵淚黏稠;若熱毒熾盛,甚可侵及黑睛,變生星翳。

臨床表現

  1. 胞瞼腫脹:風熱客於肌腠,氣滯血瘀,故眼瞼浮腫。
  2. 白睛紅赤:熱毒熾盛,血絡充盈,白睛呈現鮮紅或紫赤,甚者有點狀溢血。
  3. 癢痛流淚:風邪襲絡,故眼瞼刺癢灼痛;熱迫津液,則淚熱如湯。
  4. 眼眵稠黏:肺胃鬱熱,濕濁上蒸,故眵多黏結,晨起黏瞼難開。
  5. 傳染特性:疫毒具有「染易旁人」之性,可透過接觸或共用物品傳播。

辨證分型

  1. 風熱犯目證:症見眼癢畏光,白睛赤脈浮顯,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清熱。
  2. 熱毒熾盛證:胞瞼紅腫硬痛,眵淚膠結,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洪數。治宜瀉火解毒。
  3. 肺肝火熾證:白睛混赤,黑睛生翳,口苦咽乾,脈弦數。治宜清肺瀉肝。

治法用藥
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疏散風邪」為大法,根據證型選方。

  • 風熱證:可用驅風散熱飲子(連翹、牛蒡子、羌活、薄荷)。
  • 熱毒證:選普濟消毒飲(黃芩、黃連、板藍根)加減。
  • 肺肝火盛:以瀉白散龍膽瀉肝湯清瀉肺肝之火。

外治理法

  1. 薰洗法:以蒲公英野菊花煎湯薰洗,清熱解毒。
  2. 點眼法:傳統用黃連人乳浸液五膽膏點眼,今可選用清熱消炎眼藥水。

古籍記載
《銀海精微》言:「天行赤眼者,謂天氣流行,毒氣傳染。」《目經大成》亦指出:「此症目赤痛,怕日羞明,涕淚交流……一家之內,一里之中,往往傳染。」可見古人對其傳染性與季節特性早有認識。

天行赤目之辨治,體現中醫「因時制宜」與「祛邪解毒」之特色,強調內外合治以截斷病勢,然需注意其與「暴風客熱」(非傳染性結膜炎)之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