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風火眼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風火眼痛

風火眼痛,又稱「風熱眼」,俗稱「火眼」,屬於中醫眼科外障範疇,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急性結膜炎」。此症多因外感風熱之邪,或肺胃積熱,鬱結於目,導致白睛(結膜)氣血壅滯而發病。

病因病機
《銀海精微》提及:「風熱上攻,目赤腫痛。」風性輕揚,易犯上位;火性炎上,易灼目絡。風熱相搏,循經上擾目竅,致使經絡阻滯,氣血失和。若患者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炙煿,肺胃蘊熱,內外合邪,則病情益甚。

臨床表現

  • 眼部症狀:初起白睛紅赤(結膜充血),灼熱刺痛,羞明流淚,甚則胞瞼紅腫;晨起眼瞼膠黏,眵多黃稠(分泌物增多),拭後復生。
  • 全身症狀:若熱邪熾盛,可兼見發熱、頭痛、口乾咽痛、溲赤便結等;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浮數或滑數。

證型辨析

  1. 風重於熱:癢痛並作,羞明多淚,白睛紅腫輕微,伴鼻塞流涕,脈浮數。
  2. 熱重於風:赤痛較劇,眵多膠結,口渴煩熱,舌紅苔黃,脈洪大。
  3. 肺胃積熱:除目赤腫痛外,兼見咳嗽痰黃、便秘等,脈實有力。

治法與用藥

  • 疏風清熱:主方選用「驅風散熱飲子」(《審視瑤函》),含連翹、牛蒡子、羌活、薄荷等,輕清透表。
  • 瀉火解毒:若熱毒壅盛,以「瀉肺飲」(《眼科纂要》)加減,重用石膏、黃芩、桑白皮等清瀉肺胃。
  • 外治輔助: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煎湯熏洗,或以黃連水冷敷,退赤消腫。

古籍參照
《目經大成》云:「暴風客熱,猝然而發,瞼腫睛疼。」強調此症發病急驟,屬實熱為患,治當速祛其邪,防其傳變。風火眼痛若遷延失治,恐熱邪入裡,轉為「火疳」(鞏膜炎)等重症,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

(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涵蓋病因、辨證及治法,未涉現代醫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