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口丫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介紹:口丫瘡

口丫瘡,又稱「口角瘡」或「嘴角瘡」,為中醫外科常見病症之一,多發於唇角部位,主要表現為局部皸裂、糜爛、紅腫,甚則滲出黃水,患者於說話或飲食時因嘴角牽動而感疼痛。此病好發於兒童,然成人亦可罹患,尤其於氣候乾燥或體質偏熱之時易發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口丫瘡之發病與脾胃積熱關係密切。《諸病源候論》提及:「口吻瘡者,脾胃有熱,循經上衝,熏發口吻。」脾胃主運化水穀,若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煿之物,致使脾胃運化失常,濕熱內蘊,循足陽明胃經上蒸於口,蘊結於唇角,則發為皸裂糜爛。此外,若素體陰虛內熱,或外感風熱之邪,亦可能誘發本病。

臨床表現
口丫瘡之典型症狀為雙側或單側口角處出現縱形裂痕,邊緣略顯紅腫,裂口表面或覆蓋黃白色痂皮,甚則糜爛滲液。患者常因疼痛而影響張口,尤其於進食辛熱刺激之物時症狀加劇。部分患者或伴隨口臭、口乾、便秘等脾胃熱盛之徵象。

證型辨析

  1. 脾胃積熱證:口角潰爛紅腫明顯,糜爛面或有滲液,伴見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此乃濕熱燻蒸之象,治宜清瀉脾胃伏火。
  2. 陰虛內熱證:口角皸裂反覆發作,瘡面乾燥少津,伴見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此屬陰虛火旺,虛熱上炎,治宜滋陰降火。

治法與方藥

  • 脾胃積熱證:可選用瀉黃散(藿香、梔子、石膏、防風、甘草)加減,以清脾胃伏熱;若兼夾濕邪,可佐以黃連解毒湯化濕瀉火。
  • 陰虛內熱證:宜用知柏地黃丸滋陰清熱,或合沙參麥冬湯養陰潤燥。

外治之法
古代醫家重視局部外治,如以黃柏末青黛散調敷患處,取其清熱解毒、收斂生肌之效;或以麻油塗抹潤燥,緩解皸裂疼痛。

口丫瘡雖屬小恙,然其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中醫治療不僅著眼於局部症狀,更強調調和脾胃、清熱化濕等整體辨證論治,以達標本兼顧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