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鎖喉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鎖喉毒

鎖喉毒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其病因多由內在臟腑積熱與外在風寒之邪相搏,凝聚而成。此症屬「喉風」範疇,以咽喉腫塞、疼痛劇烈為主要特徵,嚴重者可妨礙飲食呼吸,故名「鎖喉」。

病因病機

《醫宗金鑑》提及,鎖喉毒多因「心與小腸積熱」所致。心主火,小腸與心相表裏,若心火上炎,或小腸蘊熱,復感外邪(如風寒或風熱),則熱毒壅滯於咽喉經絡,氣血凝結,發為腫痛。此外,情志鬱結、飲食辛辣厚味,亦可能助長內熱,加重病情。

臨床表現

初期多見耳前或頸側結核腫硬(類似頸部淋巴結腫大),繼而邪毒循經上攻咽喉,導致喉關紅腫、脹痛難忍,甚則蔓延至頷下,引發吞咽困難、聲音嘶啞。若熱毒熾盛,可伴隨高熱、煩渴、口臭、舌紅苔黃等裏熱證候;若兼夾風寒,則或有惡寒、頭痛等表證。

辨證分型

  1. 風熱壅盛型:咽喉紅腫灼痛,發熱惡風,脈浮數,舌邊尖紅。
  2. 火毒熾盛型:咽喉腫塞劇痛,頷下结核硬痛,伴高熱煩躁,便秘溲赤,脈洪數。
  3. 寒熱夾雜型:局部腫痛而皮色不紅,畏寒低熱,舌淡紅苔白膩,脈弦緊。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為主,兼顧活血散結。風熱者宜疏風清熱,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火毒盛者當瀉火解毒,選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若寒邪未盡,可佐以辛溫透表,如荊防敗毒散。外治法可配合吹喉散(如冰硼散)或針刺少商、商陽放血泄熱。

古籍考據

清代《外科正宗》記載:「鎖喉毒者,心火妄動,積熱上衝,風痰壅塞也。」強調內熱與外邪相合致病。而《瘍醫大全》進一步指出,此症若不早治,恐熱毒內陷,導致「喉閉」危候。

鎖喉毒之辨治,須察其表裏寒熱,分清標本緩急,方能阻截病勢,避免纏綿難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