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鎖喉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鎖喉癰之中醫詳論

鎖喉癰乃中醫外科病症之一,屬癰疽範疇,其病位在喉結外側,特徵為局部紅腫熱痛,甚則化膿潰破,可累及喉關,影響呼吸吞嚥。《外科正宗》有云:「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隔氣血凝。」此病多由內火熾盛、外感風熱相搏而成。

病因病機

鎖喉癰之發病,主要責之於肺胃積熱與心經火毒:

  1. 肺胃風熱:肺主皮毛,胃主肌肉,若肺胃素有積熱,復感風熱時邪,熱毒上攻咽喉,經絡壅滯,氣血搏結,遂發為癰腫。《醫宗金鑒》指出:「咽喉為肺胃之門戶,熱毒上沖,則喉關腫閉。」
  2. 心經火毒挾風:心火亢盛,火毒挾風邪上炎,結於喉間,亦可致癰腫陡發。如《瘍醫大全》所言:「心火上炎,結喉生癰,其勢速而猛。」
  3. 氣血凝滯:癰之成也,必因氣血不暢,《靈樞·癰疽》謂:「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熱。」

臨床表現

鎖喉癰之證候分期可辨:

  1. 初起期:患處腫硬疼痛,皮色漸紅,伴發熱、頭痛、口乾,舌紅苔黃,脈浮數或洪數。
  2. 釀膿期:紅腫高突,疼痛加劇,按之應指(波動感),身熱不退,煩渴引飲。
  3. 潰破期:膿成潰後,黃稠膿液排出,腫痛減輕,瘡口漸斂。若膿出而腫不消者,多為餘毒未清。

古籍《外科精要》有載:「癰疽潰後,膿出腫消者吉,膿稀不斂者凶。」故潰後膿稠易治,膿稀難療。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鎖喉癰,首重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依病期用藥有別:

  1. 初起期:宜疏風清熱、解毒散結,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黃芩、黃連、陳皮、玄參等),外敷金黃散以消腫止痛。
  2. 釀膿期:清熱透膿為主,投仙方活命飲(金銀花、當歸、穿山甲等)促其速潰,或施針烙法引流。
  3. 潰破期:提膿祛腐,內服托裡消毒散(人參、黃耆、當歸等)扶正托毒,外用九一丹摻瘡口以化腐生新。

若兼見痰壅氣促,可佐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逐痰;心火熾盛者,加黃連、梔子以瀉心經之火。

證候轉歸

鎖喉癰若得及時治療,膿出毒泄,則愈後良好。倘失治誤治,熱毒內陷,可致「走黃」(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敗血症),《瘍科心得集》警示:「毒氣入裡,神昏譫語,此危候也。」故治療當慎察病機,防其傳變。

此病乃中醫外科重證,古籍論述豐富,今結合經典之說,詳析其理法方藥,以彰中醫辨治之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