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垂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垂癰,又名「紫舌脹」,是一種由心經火盛血壅所致的疾病。多見於初生嬰兒,舌上長出如殼樣的腫物,內有血水,脹起於舌面,堅硬疼痛。
垂癰的病因主要與心經火盛有關。心主血脈,若心火過盛,則會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聚集於舌面而形成腫物。此外,外感風熱、飲食不節等因素,也可能導致垂癰的發生。
垂癰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舌上長出如殼樣的腫物,內有血水,脹起於舌面,堅硬疼痛。嚴重者可伴有發熱、口渴、煩躁、尿黃等症狀。
垂癰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常用方藥有牛黃清心丸、紫雪丹等。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手段。
垂癰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飲食,避免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口腔衛生,勤刷牙漱口。
-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避免外感風熱。
如果出現舌上長出如殼樣的腫物,內有血水,脹起於舌面,堅硬疼痛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以下是《醫學入門》中關於垂癰的記載:
「垂癰者,紫舌脹也。多見於初生嬰兒,舌上長出如殼樣的腫物,內有血水,脹起於舌面,堅硬疼痛。此乃心經火盛血壅所致。治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方用牛黃清心丸、紫雪丹等。若腫物較大,可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手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