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垂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垂癰(紫舌脹)

垂癰,又稱「紫舌脹」,屬中醫舌病範疇,多因心經火盛、血熱壅滯所致。此症常見於初生嬰兒,臨床可見舌面上突起如殼狀腫物,內含血水,局部堅硬脹痛,色紫暗,嚴重者可影響吸乳及呼吸。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手少陰心經之脈絡於舌本。若孕母孕期情志過激、過食辛辣炙煿之物,或胎熱內蘊,致心火熾盛,血熱上攻,壅滯於舌絡,則發為垂癰。此外,小兒先天稟賦不足,陰陽失調,亦易受邪熱侵襲,形成此證。

臨床表現

  1. 局部症狀:舌面腫起如殼,形似皰疹或血皰,色多紫暗,內含血水,觸之堅硬,疼痛明顯。
  2. 全身症狀:患兒可伴見煩躁哭鬧、拒食、口乾喜冷,甚者有輕度發熱,脈象數而有力。
  3. 發展特點:若未及時調治,腫脹加劇可致舌體活動受限,影響吮乳,甚則氣道受阻。

辨證分型

  1. 心火熾盛證:舌腫色深紫,疼痛劇烈,患兒哭鬧不安,面赤唇紅,小便短赤,指紋紫滯。
  2. 血熱壅滯證:舌體脹大,瘀斑明顯,血皰充盈,按之疼痛,舌質紫暗,脈弦數。

治法與方藥

  1. 清心瀉火:主方選用導赤散(生地黃、木通、竹葉、甘草梢)加黃連、連翹,以清心經實熱。
  2. 涼血解毒:若血熱壅盛,可配合犀角地黃湯(水牛角代犀角、生地、赤芍、丹皮),以涼血散瘀。
  3. 外治法
    • 冰硼散錫類散外吹患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或用銀針輕刺腫處,放出瘀血後以淡鹽水漱口。

歷史文獻考證

《外科正宗》提及:「舌腫硬如木,血水脹滿,名紫舌脹。」指出此症與心經熱毒密切相關。《醫宗金鑒·幼科心法》則強調初生兒垂癰多因胎熱上衝,治療當以清熱涼血為先。

垂癰一證,雖多見於嬰兒,然成人若因心火亢盛或外傷染毒,亦可出現類似病症,治法大致相通,唯需依體質及症狀輕重加減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