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咽後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咽後癰,又名“裏喉癰”。即生於咽後壁的膿腫,多因風熱結毒壅盛化膿所致。其症狀為咽後壁膿腫突起,焮紅熱痛,吞咽困難。可伴有全身症狀如發熱,頭痛等。

咽後癰的病因病機

咽後癰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風熱、內生痰火、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

外感風熱:風熱之邪侵襲咽喉,蘊結不散,化熱成毒,阻於咽後壁,結成膿腫。

內生痰火:素體痰濕蘊結,或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失常,痰濕內生,化熱生火,上灼咽喉,結成膿腫。

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厚味,生痰助火,上灼咽喉,結成膿腫。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化火生痰,上灼咽喉,結成膿腫。

咽後癰的臨床表現

咽後癰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咽後壁膿腫突起:咽後壁可見一圓形或橢圓形的膿腫,表面紅腫,灼熱疼痛,吞咽困難。
  2. 焮紅熱痛:咽後壁膿腫周圍皮膚紅腫,灼熱疼痛,可向耳後、頸部放射。
  3. 全身症狀:可伴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

咽後癰的診斷

咽後癰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如咽後壁膿腫突起、焮紅熱痛、吞咽困難等,結合病史及體格檢查,可以做出診斷。

咽後癰的治療

咽後癰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可用中藥內服,外用中藥塗敷或局部封包等。

中藥內服:可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的中藥,如銀翹散、連翹敗毒飲等。

外用中藥塗敷:可用金銀花、蒲公英、大青葉等煎水外洗,或用黃連粉、冰片、雄黃等外敷。

局部封包:可用黃連粉、冰片、雄黃等研末,加麻油調成糊狀,外敷於患處,用紗布包紮固定,每日換藥一次。

咽後癰的預防

  1.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接觸患者。
  2.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肥甘厚味的食物。
  3.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4.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如果出現咽後癰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