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咽後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咽後癰(裏喉癰)

咽後癰,又稱為裏喉癰,是指咽後壁的膿腫,通常由於風熱結毒壅盛而引起化膿。其主要症狀包括咽後壁突起的膿腫、紅腫疼痛以及吞嚥困難。同時,也可能伴隨全身症狀如發熱和頭痛等。

病因和發病機制

咽後癰的主要病因包括外感風熱、內生痰火、飲食不節和情志不遂等。

  1. 外感風熱:風熱邪氣入侵咽喉,停滯不散,經過熱化成毒,阻滯在咽後壁形成膿腫。
  2. 內生痰火:體內痰濕積聚,或飲食不節,脾胃功能異常,痰濕內生,進一步熱化成火,上燒咽喉,形成膿腫。
  3. 飲食不節:過度食用辛辣、肥甘或膩味的食物,會助長痰火生成,上燒咽喉,形成膿腫。
  4. 情志不遂:情感壓抑、肝氣鬱結,引發火氣生成,火熱上燒咽喉,形成膿腫。

臨床表現

咽後癰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咽後壁膿腫突起:咽後壁可見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膿腫,表面紅腫、灼熱疼痛,且吞嚥困難。
  2. 紅腫熱痛:咽後壁膿腫周圍的皮膚會變得紅腫,灼熱且疼痛,有時疼痛還會放射至耳後和頸部。
  3. 全身症狀:可能伴隨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

診斷和治療

咽後癰的診斷主要依靠患者的臨床表現,如咽後壁突起的膿腫、紅腫熱痛和吞嚥困難等症狀,結合病史和體格檢查,可以做出診斷。

治療方面,主要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可以通過中藥內服、外用中藥塗敷或局部封包等方式進行治療。

  • 中藥內服:可使用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中藥,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和大青葉等,比如銀翹散、連翹敗毒飲等藥物。
  • 外用中藥塗敷:可以用金銀花、蒲公英、大青葉等煎煮後的水洗淨患處,或者使用黃連粉、冰片、雄黃等外敷。
  • 局部封包:可以將黃連粉、冰片、雄黃等研磨成粉末,加入麻油調成糊狀,外敷於患處,並使用紗布包紮固定,每天更換一次。

預防措施

為了預防咽後癰的發生,可以遵循以下幾點預防措施:

  1.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避免接觸患者。
  2. 飲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肥甘和重口味的食物。
  3.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4.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如果出現咽後癰的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