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咽後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咽後癰,乃中醫喉科病症之一,屬「喉癰」範疇,亦稱「裏喉癰」。此症發於咽後壁,乃風熱邪毒壅塞咽喉,氣血凝滯,熱盛肉腐成膿所致。其病因病機可溯源於肺胃積熱,復感風熱之邪,兩相搏結,上攻咽喉;或由鄰近部位癰腫蔓延,毒勢熾盛,凝聚於咽後而成。

臨床表現:

  • 局部見咽後壁焮紅腫脹,其形或圓或橢,突起如桃李,表面光滑,按之軟而有波動感,此為膿成之兆。
  • 自覺咽喉灼痛,吞咽之時痛勢加劇,甚則湯水難下,言語含糊。
  • 常伴身熱煩渴,頭痛身楚,舌紅苔黃,脈象洪數等陽熱之候。

辨證分型:

  1. 風熱犯咽:初起咽部微紅微腫,疼痛漸增,伴惡風發熱,舌苔薄黃。此屬邪在衛分,治宜疏風清熱。
  2. 熱毒壅盛:咽部赤腫高突,痛引耳竅,身熱夜甚,口臭便秘。此乃氣營兩燔,亟需瀉火解毒。
  3. 膿成欲潰:腫處光亮薄軟,疼痛集中,脈象滑數。此時膿毒已成,當促其外泄。

中醫治法:

  • 內治:初期宜疏風清熱,選用五味消毒飲加減;熱毒熾盛則投以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若見陰虛火旺,可酌用養陰清肺湯化裁。
  • 外治:未潰時以冰硼散吹喉,或六神丸研末外敷;膿成後可施以刀針排膿,務使毒隨膿泄。

此症病程演變迅疾,由風熱初犯至熱毒壅聚,進而腐化成膿,短則三五日,故辨證貴在及時。其病位雖在咽喉,實與肺胃經絡密切相關,調治時需兼顧臟腑,方能標本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