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上顎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上顎癰(又名「懸癰」),屬中醫外科「喉癰」範疇,指發生於口腔上顎部位的癰瘍,以局部膿腫形成、灼熱疼痛為主要特徵。以下從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及中醫辨證論治等角度詳述之:


病因病機

  1. 三焦積熱
    中醫認為,上顎屬「上焦」分野,若三焦氣機不暢,熱毒壅滯於上,尤其因心火亢盛(心開竅於舌)、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或脾胃濕熱上蒸,皆可導致氣血瘀阻,化腐成膿。
  2. 外感邪毒
    風熱之邪外襲,內犯肺胃,循經上擾口腔,與內熱相搏,發為癰腫。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
    上顎黏膜突起紅腫,初起硬結,漸轉軟成膿,表面可見黃白色膿頭;舌體活動受限,伸縮困難,伴有明顯灼痛,吞咽時加劇。
  • 全身症狀
    發熱畏寒、頭痛、口乾欲飲、小便短赤、大便祕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或滑數。

中醫辨證分型

  1. 實熱證(常見於急性期):

    • 證候:局部紅腫高突,疼痛劇烈,膿液稠黃,伴高熱煩渴。
    • 病機:心脾積熱,火毒熾盛。
    • 治法:清熱解毒,瀉火排膿。
    • 代表方劑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加減(黃連、黃芩、梔子、金銀花、蒲公英)。
  2. 虛火證(常見於慢性或反覆發作):

    • 證候:癰腫色暗紅,疼痛較輕,膿液稀薄,伴顴紅盜汗。
    • 病機:腎陰虧虛,虛火上炎。
    • 治法:滋陰降火,托毒外出。
    • 代表方劑知柏地黃丸加減(知母、黃柏、生地黃、玄參)。

外治法與輔助療法

  • 針刺放血
    於癰腫未潰時,以三棱針點刺少商、商陽穴泄熱,或局部淺刺排膿。
  • 中藥含漱
    金銀花露冰硼散化水漱口,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外敷藥
    未潰期可用如意金黃散調蜜外敷;已潰後以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載:「懸癰生於上顎,由三焦積熱而成……宜速清解,遲則熱毒內攻。」強調此症需及早清熱解毒,以防邪毒深陷。

上顎癰的治療首重辨明虛實,實證宜清泄,虛證宜滋養,配合外治可加速癰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