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酒齇」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酒齇(鼻赤、鼻齇)中醫詳解

酒齇,又稱「鼻赤」或「鼻齇」,為中醫外科常見病症,其特徵為鼻部皮膚泛紅、血管擴張,甚則局部增厚變形。此病名出自《外科正宗》,指鼻頭色赤如酒渣,故名「酒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酒齇主要由 脾胃濕熱肺經血瘀 交互為患所致:

  1. 脾胃濕熱上熏: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或嗜酒無度,導致濕熱內生,循經上犯肺竅(鼻為肺之竅),蘊結於鼻部肌膚。
  2. 血瘀凝滯:濕熱久蘊,阻礙氣血運行,致經絡瘀阻,血瘀化熱,發為鼻部赤紅。病程遷延者,瘀血凝結不散,可致鼻頭皮膚增厚、凹凸如瘤。

臨床表現

  • 初期:鼻頭及周邊皮膚泛紅,伴毛細血管擴張,飲酒或熱食後症狀加劇。
  • 中期:紅斑持續不退,局部出現針尖至粟米大小的紅疹或膿皰,皮膚油膩光亮。
  • 後期:鼻部皮脂腺與結締組織增生,形成 鼻贅(俗稱「蒜頭鼻」),表面凹凸不平,色呈紫紅,觸之硬實。

中醫辨證分型

  1. 肺胃熱盛證:鼻部鮮紅灼熱,多伴口乾、便秘、舌紅苔黃,治宜清瀉肺胃,方用 枇杷清肺飲 加減。
  2. 血瘀痰結證:鼻部紫紅腫脹,毛孔粗大如橘皮,舌暗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痰,方選 通竅活血湯二陳湯

治療思路

清熱化濕、涼血活血 為主軸,輔以局部外治:

  • 內服藥:依證型選用黃芩、梔子、赤芍、丹皮等清熱涼血藥,或桃仁、紅花、浙貝母等化瘀散結之品。
  • 外治法:古籍記載以 黃連膏 塗敷,或針刺放血瀉熱。

酒齇病程纏綿,早期調理脾胃、節制飲食尤為關鍵,若遷延失治,易致形貌損傷,增加療程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