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鼻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鼻鼽

鼻鼽為中醫病名,指因肺氣虛弱、衛外不固,復感外邪(尤以風寒為主),導致鼻腔氣機失調而發作的病症。其臨床特徵為陣發性鼻癢、噴嚏頻作、鼻塞不通、流清涕如水,症狀與現代醫學之「過敏性鼻炎」相似,然中醫更著重於內在臟腑氣血失調與外邪侵襲的互動關係。

病因病機

  1. 肺氣虛寒
    • 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若肺氣不足,則衛外之力薄弱,腠理疏鬆,易受寒邪侵犯。寒邪凝滯鼻竅,津液輸布失常,化為清涕;肺氣上逆,則引發噴嚏。
  2. 脾氣虛弱
    • 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穀精微。若脾虛則氣血生化不足,肺氣失養,加重衛表不固;且水濕運化失常,痰濕上泛鼻竅,致使涕液清稀不止。
  3. 腎陽不足
    • 腎為氣之根,若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肺脾,則肺中寒凝更甚,噴嚏、流涕遷延難癒,尤常見於常年反覆發作者。
  4. 外感風寒或異氣(如花粉、塵埃)
    • 外邪乘虛而入,引動內伏之寒飲,內外交攻,鼻竅受擾而發病。

辨證分型

  1. 肺氣虛寒證
    • 鼻癢噴嚏,涕清量多,遇風冷加劇,氣短懶言,舌淡苔白,脈虛弱。
  2. 脾氣虛弱證
    • 鼻塞流涕反覆發作,伴食少腹脹、肢倦乏力,舌胖有齒痕,脈濡緩。
  3. 腎陽虧虛證
    • 鼻鼽日久,晨起噴嚏連連,畏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與方藥

中醫治療鼻鼽以「益氣固表、溫陽散寒」為大法,並依證型調整:

  • 肺氣虛寒:選用玉屏風散(黃耆、白朮、防風)合蒼耳子散(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以補肺固衛、辛溫通竅。
  • 脾虛濕盛:以補中益氣湯(黃耆、人參、白朮、升麻等)健脾益氣,佐以溫肺止流丹(訶子、甘草、荊芥等)斂涕止嚏。
  • 腎陽不足:常用腎氣丸(附子、肉桂、熟地黃等)溫補下元,或麻黃附子細辛湯助陽散寒。

外治與調攝

  • 針灸:取迎香、印堂、風池、肺俞等穴,宣通鼻竅;配合艾灸大椎、足三里以溫陽固表。
  • 中藥外用:以辛夷、細辛、白芷等研末嗅吸,或煎湯薰鼻,散寒通絡。

鼻鼽之病,根於臟腑虛損,標在寒邪凝滯,故治療需標本兼顧,扶正祛邪並行,方能緩解症狀而杜其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