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礬索疊磚」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礬索疊磚是中醫古代正骨的一種方法,用於治療腰部扭挫傷及椎間盤脫出。具體做法是讓病人兩足分別站在三層磚上(即「疊磚」),同時兩手向上高舉緊握住懸掛高處的繩索(即「礬索」)。這時醫生手扶病人腰部,由助手分三次抽去上、中,下三層的磚。用以牽引脊骨,促使復位。

礬索疊磚最早見於明代醫學著作《外科正宗》。該書記載:「礬索疊磚,治腰扭挫傷,椎間盤脫出,用礬索一條,長三丈,懸於高處,病者兩足各立一磚,兩手各握一端,醫者扶其腰,助者抽磚,三次抽去,腰即復位。」

礬索疊磚的原理是利用繩索的牽引力,促使脊骨復位。當病人兩手握住繩索,並向上高舉時,繩索會對脊骨產生牽引力,從而促使脊骨復位。同時,在繩索牽引的同時,病人兩足站在三層磚上,可以固定腰部。

使用礬索疊磚時要注意的事項包括:

  1. 病人應配合醫生的治療,在醫生指示下進行操作。
  2. 繩索的長度應適當,以免拉扯過大造成傷害。
  3. 抽磚的速度應緩慢,以免造成腰部損傷。
  4. 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以上是關於礬索疊磚的相關介紹和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