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裹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裹帘,又稱「裹傷布」或「纏裹布」,為中醫傷科正骨術中用以固定患處之布條,其功能與現代醫學所用之繃帶類同,屬外治法之輔助工具。此物自古沿用,載於多部醫籍,為傳統骨傷手法「縛定」步驟之關鍵用具。

材質與形制
古法裹帘多選綿軟而具韌性之布料,如棉布、絲帛裁製,寬窄依患處而定。其長度須足以環繞傷肢或軀幹數周,末端可撕作細條以便打結固定,或直接纏繞後以藥糊黏貼。部分流派會預先以藥汁浸煮布條,兼具固定與透藥之效,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提及:「用軟帛綿布量患處製之。」

臨床應用
裹帘主要用於骨折或關節脫位整復後之固定,配合夾板(如杉籬、竹簾)使用,其纏縛鬆緊須適度,過緊則血脈不通,過鬆則失去固定之效。清代《傷科補要》強調:「裹帘縛後,常察指(趾)端血行。」此外,亦可用於軟組織挫傷之加壓包紮,或外敷藥膏後之覆蓋保護。

與現代繃帶之異同
古今原理相通,然傳統裹帘更強調「因勢制宜」:如關節處採用八字纏法,骨幹部則用螺旋式包紮,並注重與夾板、壓墊之配合。另中醫主張「動靜結合」,裹帘固定時會留出鄰近關節適當活動空間,不同於現代石膏之完全制動。

相關理論依據
中醫認為,裹帘之功不僅在機械固定,亦能透過束縛之力導引氣血運行,《正體類要》稱其「約束氣血,使無散漫之虞」。部分傷科流派更將纏裹方向與經絡走向結合,如順經纏繞以助氣血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