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理傷續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理傷續斷

「理傷續斷」為中醫骨傷科之專有名詞,泛指針對外力所致之肢體損傷(如骨折、脫臼、筋傷等)的診治與修復技術。「理傷」強調對外傷的病理調理,包含消腫止痛、活血散瘀等治法;「續斷」則側重於骨骼與軟組織的接續修復,如正骨手法、固定技術及藥物輔助,以恢復筋骨原有的結構與功能。

理論基礎

中醫認為,外傷易導致「氣滯血瘀」,使經絡受阻、氣血運行失常,進而引發局部腫痛及功能障礙。《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提及:「跌撲損傷,須辨明筋骨皮肉之傷。」故治療上需分層次處理:

  1. 筋骨並重:骨折須以手法復位(如「端、提、擠、按」),並配合小夾板固定;筋傷(韌帶、肌腱損傷)則需理筋手法或藥敷以舒筋活絡。
  2. 氣血調和:初期用活血化瘀方(如復元活血湯),後期以補肝腎、強筋骨藥(如續斷、骨碎補)促進癒合。

技術與方藥

  1. 正骨手法:依據骨折類型施以不同手法,如「拔伸牽引」用於長骨骨折,「旋轉屈伸」適用關節脫位。
  2. 外用藥物:初期以清熱消腫藥(如黃連膏),後期改用溫通藥(如跌打膏)以促進氣血流通。
  3. 內服方劑:遵從「破、和、補」三階段,如早期用「七厘散」破血逐瘀,後期以「壯筋養血湯」滋養肝腎。

學術脈絡

此概念源自《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唐代藺道人所著),為現存最早骨傷科專書,系統記載骨折處理步驟與方藥,奠定中醫「動靜結合」治療原則(固定後鼓勵適當活動以防關節僵直)。後世如《傷科補要》進一步完善理論,強調「形氣並調」,兼顧局部損傷與全身氣血狀態。

「理傷續斷」體現中醫對外傷的整體觀,結合手法、藥物及功能鍛鍊,以達「骨正筋柔」之效。其技術與方藥至今仍影響現代中醫骨傷臨床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