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搯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搯法
搯法為中醫按摩與傷科理筋手法之一種重要技法,其操作方式係以手拇指指甲置於主治穴位上,施以適度之按壓。此法源自傳統中醫經絡理論,隸屬於「按法」系統中之特殊手法,具有精準刺激經穴之特點。
手法特徵
搯法之技術要領在於施術者需以拇指指甲前端約1-2毫米處為接觸點,沿經絡循行方向或穴位反應點施力。施力時講求「沉、穩、透」三要訣:沉者力貫經脈;穩者持續均勻;透者達於深層組織。其力度以能產生「得氣」感為度,即患者應有酸、麻、脹、重之感,而未達疼痛難忍之程度。
經絡應用
此法特別適用於井穴、滎穴等位於肢體末端之特定穴位,如少商、商陽、湧泉等。根據《黃帝內經》所載,搯法可通調十二經脈氣血,尤善於開竅醒神、疏風散寒。在《靈樞·九針十二原》中有云:「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搯法則為其非針刺之類似手法。
治療原理
從中醫理論觀之,搯法主要通過以下機制發揮療效:
- 宣通氣血:直接刺激經絡穴位,促使局部氣血流通
- 調和陰陽:透過特定穴位調整臟腑功能偏盛偏衰
- 開竅醒神:刺激末梢神經密集區域以調節神經功能
- 松解筋結:針對軟組織粘連處施以定點壓力,達到理筋效果
臨床辨證
運用搯法需遵循中醫辨證施治原則:
- 虛證:宜輕搯緩按,以補法為主
- 實證:可重搯急按,以瀉法為要
- 寒證:配合溫熱手法,緩慢深透
- 熱證:快速輕搯,引熱外出
歷史淵源
搯法最早見於隋唐時期醫籍,唐代《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已有類似手法記載。至明代《按摩經》系統整理為獨立手法,清代《醫宗金鑒》更將其列為傷科重要理筋手法之一。歷代醫家對其應用各有發揮,如張仲景善用搯法治療厥證,李東垣則喜用於調理脾胃病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