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閃挫」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閃挫
閃挫為中醫傷科術語,是「閃傷」與「挫傷」兩類外傷的合稱,二者雖皆屬外力導致的軟組織損傷,然成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各異,需分而論之。
一、閃傷
閃傷指軀體因驟然旋轉、屈伸或姿勢不當,使筋膜、韌帶、肌腱等組織受急驟牽拉而致的損傷。此病機關鍵在於「氣血逆亂,經絡壅滯」,如《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所言:「閃錯者,氣血乖離,瘀滯不行。」其症多見於腰部,故又稱「閃腰」或「岔氣」,症見局部掣痛、活動受限,甚則呼吸牽痛,觸之肌肉緊張,但無明顯瘀腫。
從經絡理論論之,閃傷易發於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循行部位,因膀胱經「挾脊抵腰」,督脈「貫脊屬腎」, sudden牽拉易致經氣受阻,引發「不通則痛」。治療上首重調氣活血,如針灸取穴以委中、腎俞、大腸俞為主,配合拔罐以散局部氣滯。
二、挫傷
挫傷係體表受鈍器直接撞擊(如跌仆、碰撞),致使皮下肌肉、脈絡受損,氣血瘀阻於腠理之間。與閃傷不同,挫傷以外力直擊為因,病理特徵為「血離經脈,溢於肌腠」,症見局部腫脹青紫、疼痛拒按,甚則關節屈伸不利。《傷科補要》謂:「挫閃之傷,腫痛硬滿,此血凝氣滯也。」
中醫辨挫傷多從「血瘀」論治,初期宜涼血散瘀(如外敷梔子粉),後期轉以溫通為主(如艾灸或當歸尾煎湯熏洗)。若瘀血日久化熱,可見發熱口渴,需佐以清熱解毒之品。
三、閃挫與經筋理論
《黃帝內經》提出「經筋」概念,指附著於骨骼的筋膜系統。閃傷多累及經筋的「束骨而利機關」功能,如腰部閃傷常涉及足太陽經筋「上結於臀」之支絡;而挫傷則易傷及經筋與肌肉的連結,導致「腘如結,踹如裂」等拘急症狀。此二者雖病理有異,然「疏通經筋、調和氣血」皆為共通治則。
四、證候鑑別
- 閃傷:痛無定處,痛勢走竄,與氣滯相關,按之或有條索狀結節。
- 挫傷:痛有定處,腫硬拒按,與血瘀相關,可見皮膚色變。
古醫籍如《沈氏尊生書》強調:「閃者氣病,挫者血病。」然臨床常見氣血同病,故用藥需活血與行氣並舉,如復元活血湯、身痛逐瘀湯等方,皆體現「氣行則血行」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