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飛痘」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飛痘之中醫詳論
飛痘,又稱「痘毒外發」,屬中醫外科痘疹之變證,多見於人痘或牛痘接種後。其成因可分內外二途:一者因接種後不慎搔抓患處,使痘毒隨經絡外竄,溢於他處肌表;二者因體內正氣不足,痘毒未能侷限於接種部位,反沿氣血運行之徑旁溢,發於他處。
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以「毒邪外透」為其核心病機。痘毒本應由接種處定向發散,若因肌腠不密、正虛邪湊,或外力擾動(如搔抓、沾水),則毒邪可透過以下途徑傳變:
- 外傳皮毛:毒隨衛氣外行,客於孫絡,凝滯局部氣血,發為紅腫疱疹。
- 內竄經絡:毒邪深伏,循三陽經上攻,或沿太陰脾經散佈,致身熱、頭痛等全身症狀。
《瘍醫大全》提及:「痘毒旁走,非正發也,乃氣血失馭之徵」,強調正氣不固為關鍵。
證候表現
飛痘之形狀與原接種痘疱相似,多見肌膚突發丘疹,漸成水疱,周圍紅暈,疱液初清後濁。可伴隨:
- 衛分證:微惡風寒、身熱(毒鬱肌表)
- 氣分證:口渴、脈洪大(毒熱內熾)
- 局部證:瘙癢或灼痛(濕熱搏結)
治療原則
歷代醫家主張「透毒為先,清解佐之」:
- 初起:宜辛涼透表,如升麻葛根湯加金銀花、連翹,助毒外洩。
- 熱盛疱稠: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瀉火解毒。
- 疱潰濕爛:外敷青黛散(青黛、黃柏、煅石膏),收濕斂瘡。
鑒別要點
需與「天花」「水痘」區分:飛痘必具接種史,且疱疹集中於接種處周邊或循經部位,不同於天花之全身密佈或水痘之向心性分佈。《痘科金鏡賦》稱其「毒有旁趨,非天行疫癘」,明其非傳染所致。
飛痘之證,雖多屬輕淺,然其病機實關乎正邪交爭,尤重「托毒外出」與「固護正氣」之權衡,此乃中醫論治特色所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