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雞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對「雞眼」的詳細介紹
雞眼,中醫學稱之為「肉刺」或「雞眼瘡」,為一種常見的足部皮膚病症,多發於足趾及足底前端受壓部位。其成因主要與局部長期受壓、摩擦有關,中醫認為此病多因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養,加之外邪(如局部刺激)侵襲,導致氣滯血瘀、經絡阻滯,久而形成角質增生之硬結。
病因病機
從中醫角度分析,雞眼的形成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
- 外力壓迫:因長期穿著窄小不合腳之鞋履,或足部骨骼原有畸形(如拇趾外翻、扁平足),致使局部經絡氣血受阻,肌膚不得濡養。
- 氣血瘀滯:足部反覆受壓摩擦,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凝滯於肌表,逐漸形成堅硬角質。
- 肝腎不足:中醫理論提及,肝主筋、腎主骨,若肝腎陰虛或氣血虧虛,筋骨失養,足部易受外邪所傷,誘發雞眼。
症狀特徵
雞眼外觀呈圓錐形,角質層異常增厚,根部深陷皮內,頂端凸起,觸之堅硬。其核心為角質栓,深入真皮層,壓迫神經末梢,故行走時疼痛明顯,嚴重者可影響日常活動。多為單發,亦可見多發者,好發於足底骨突處或趾間摩擦部位。
中醫辨證與病理類型
中醫將雞眼歸為「肌膚失養」及「氣血瘀阻」之證,臨床常見以下表現:
- 氣滯血瘀型:患處硬結明顯,按壓痛甚,周圍皮膚暗紅或增厚,舌質偏暗或有瘀斑。
- 氣血兩虛型:多見於體弱或久病者,雞眼反覆發作,患處周圍膚色蒼白,伴疲乏無力,舌淡脈細。
中醫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雞眼注重疏通氣血、軟堅散結,傳統方法包括:
- 外治法:以腐蝕性藥物(如鴉胆子、烏梅醋浸泡)敷貼患處,逐步消蝕角質;或以艾灸局部,溫通經絡、活血化瘀。
- 內治法:根據辨證,氣滯血瘀者可服用桃紅四物湯加減以活血通絡;氣血虛弱者則以八珍湯補益氣血,輔以健脾養肝之品。
此外,古代醫籍如《外科正宗》提及,此病需「緩解外壓,調和氣血」,強調減少摩擦及矯正足部力學失衡為根本之策。中醫亦重視預防調護,如選用寬鬆鞋襪、避免久行久立,以助氣血流通,防其復發。
雞眼雖為小疾,然其成因與整體氣血狀態相關,中醫結合內外治調理,旨在標本兼顧,既可緩解症狀,亦能調整體質以杜病根。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