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雞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雞眼,又稱「肉刺」,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多生長於足趾及足底前端。本病多因穿過緊的鞋子或足骨原來就有畸形,致使足部皮膚長期受刺激而引起。雞眼為圓椎形角質增生硬結,數目不定,根部深陷、皮膚增厚、頂端凸突,常因疼痛而影響行走。

中醫認為,雞眼是由於足部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肌肉萎縮,皮膚失去彈性,而形成的。治療上以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為主。可用中藥外敷,如雞眼膏、老鸛草膏等;也可用中藥內服,如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等。此外,還可通過按摩、針灸、拔罐等方法進行治療。

雞眼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選擇合適的鞋子,鞋子不宜過緊或過松,鞋底要平整,以免摩擦到足部皮膚。
  2. 平時要注意腳部衛生,勤洗腳,保持腳部乾燥。
  3. 不要赤腳走路,以免足部皮膚受到損傷。
  4. 有雞眼的人,要及早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以下是《黃帝內經》中關於雞眼的記載:

  • 「足跗腫痛,如雞卵,名曰雞眼。」
  • 「雞眼者,皮膚受熱,腠理開,熱氣入於皮膚,皮膚不能勝熱,故生雞眼。」
  • 「雞眼者,足跗熱氣所生,故名雞眼。」

由此可見,中醫認為雞眼是由於足部皮膚受熱而引起的。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雞眼的發生與足部皮膚長期受到摩擦、擠壓有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護足部皮膚,避免雞眼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