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褥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褥瘡,又稱「蓆瘡」或「壓瘡」,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之一,指因軀體長期受壓,氣血運行受阻,導致局部肌膚失養而壞死潰爛的瘡瘍。此症多見於久病臥床、氣血虛衰之患者,好發於腰骶、肩胛、枕部、肘關節及足跟等骨骼突出且皮薄肉少之處。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褥瘡形成與「氣血虧虛」及「經絡壅滯」密切相關:
- 氣血不足:久病或高齡患者元氣耗傷,氣虛無力推動血行,營血不能濡養肌膚,加之臥床不動,外受壓迫,氣血更滯,終致肌膚失潤而腐敗。
- 局部受壓:長期固定體位使經絡受壓,氣血瘀阻,鬱久化熱,熱盛則肉腐成膿,發為潰瘍。
- 脾腎兩虛:脾主肌肉,腎主骨髓,若脾腎虧虛,肌肉失於溫煦,骨髓不充,則潰瘍難斂,癒合遲緩。
臨床表現
- 初期:受壓部位現紫暗斑塊,伴腫脹,觸之僵硬,患者多無痛感。此為氣滯血瘀之象。
- 中期:瘀斑轉為潰爛,腐肉漸脫,瘡面滲流黃水或膿液,邊緣硬結,屬熱毒蘊結。
- 後期:瘡面深陷,久不癒合,色灰白或暗黑,周邊皮色晦暗,乃氣血衰敗、陰寒凝滯之候。
證型分治(僅列舉常見證型)
-
氣血瘀滯證
- 主症:局部紫腫硬結,未潰破。
- 治則:活血化瘀、通絡散結。
- 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或外敷血竭粉以化瘀生新。
-
熱毒腐潰證
- 主症:瘡面腐膿黃稠,周邊紅腫灼熱。
- 治則:清熱解毒、祛腐生肌。
-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外摻九一丹提膿祛腐。
-
氣血兩虛證
- 主症:瘡色淡白,新肉不生,久不收口。
- 治則:補益氣血、托毒生肌。
- 方藥:托裏消毒散或十全大補湯,外敷生肌玉紅膏。
外治法
- 灸法:艾條溫灸瘡周,以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 藥浴:以黃柏、苦參、金銀花煎湯溻漬,清熱燥濕。
- 箍圍藥:初起腫硬時,以金黃散調敷,束毒拔邪。
褥瘡之治,首重「防甚於治」,然一旦形成潰瘍,則需內外合治,標本兼顧。中醫強調「補虛」與「通滯」並行,既需益氣養血以固本,亦當化瘀解毒以祛邪,方能使瘡斂新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