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鎖肛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鎖肛痔,乃中醫病證名,指因肛門岩腫(惡性腫瘤)導致肛門狹窄之重症,屬中醫「岩症」範疇。其病機多與臟腑虛損、氣滯血瘀、濕熱毒藴相關,病位在肛門與大腸,涉及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晚期常見氣血兩虛之象。

病因病機

  1. 情志失調:憂思鬱怒,肝氣鬱結,久則氣滯血瘀,積聚成塊。
  2.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煿,濕熱內生,下注肛腸,腐蝕血肉。
  3. 正氣虛弱:脾腎不足,氣血虧虛,外邪乘虛而入,與痰瘀互結,發為岩腫。

臨床表現

  • 初期
    肛門墜脹不適,時有便意,排便習慣改變,或見便秘與腹瀉交替;糞便表面帶血及黏液,色黯紅或夾雜膿血,氣味腥臭。此期易誤診為「腸風下血」或「濕熱痢」。
  • 中期
    腫物增大,肛門狹窄加劇,裡急後重明顯;便時疼痛,糞便細扁如筆,膿血增多,臭穢難聞;胯腹間可觸及堅硬腫塊,固定不移。或合併「肛癰」(肛周膿腫)、「肛漏」(肛瘻),潰瘍流膿,久不斂口。
  • 晚期
    腹痛陣發,痛如錐刺;氣血耗傷,形體羸瘦,面色晦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沉澀或細弱。

辨證分型

  1. 濕熱下注證
    肛門灼痛,黏液膿血便,裡急後重,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 氣滯血瘀證
    肛周腫塊堅硬,疼痛拒按,便血色紫黯,舌紫黯或有瘀點,脈弦澀。
  3. 脾腎兩虛證
    面色蒼白,氣短乏力,糞便細如線,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古籍考據

《外科正宗》提及:「臟毒者,……其後必裡急後重,頻頻登廁,糞帶膿血。」與鎖肛痔之症相似;《醫宗金鑒》亦載:「肛門周圍癰疽,潰後成漏,久不愈者,多屬氣血虛敗。」此類論述可作為本病辨治參考。

鎖肛痔之病程進展兇險,中醫治療需分階段論治,結合內服湯藥、外敷膏散及針灸等法,以緩解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