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瘜肉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瘜肉痔

瘜肉痔,又稱「直腸瘜肉」,是指直腸末端脫出之瘜肉樣贅生物,屬中醫「痔」症範疇。此症多發於小兒,其特徵為瘜肉色澤鮮紅,質地柔嫩,根部細小如蒂,大小不一,小者如豆,大者可達核桃之形。多數單發,偶見數枚連綴成串,狀若葡萄。患處通常無痛感,然每於排便時脫出肛外,伴有鮮血及黏液滲出;若瘜肉較大,則需以手推托方可還納。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瘜肉痔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脾虛失運、清陽不升所致。濕熱蘊結腸道,久而成毒,腐蝕血絡,化生瘜肉;又或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固攝無力,乃至贅生物下垂。小兒臟腑嬌嫩,氣血未充,易受外邪侵擾,故好發此病。

證候特點

  • 外觀:瘜肉表面光滑,色紅質軟,蒂細易動。
  • 症狀:便時脫出、無痛性出血(血色鮮紅)、黏液分泌。
  • 舌脈:濕熱者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氣虛者舌淡胖有齒痕,脈弱。

辨證分型

  1. 濕熱下注型:瘜肉色紅腫脹,便血鮮紅量多,肛門灼熱,黏液稠濁,伴口苦尿赤。治宜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方用槐角丸臟連丸加減。
  2. 氣虛下陷型:瘜肉反覆脫出,排便乏力,出血淡紅,面色萎黃,神疲氣短。治宜補中益氣、升提固脫,方選補中益氣湯佐收澀之品。

外治療法

  • 結紮法:以絲線纏紮瘜肉根部,阻斷氣血,令其自然萎脫。
  • 烙法:古用燒紅鐵針烙灼蒂部,今多改以電灼或激光。
  • 中藥外敷:以五倍子散枯痔散局部塗敷,促進瘜肉乾枯。

相關鑑別
需與「蓮蓬痔」(內痔脫出)、「鎖肛痔」(肛門癌)區別。瘜肉痔質軟易出血,無硬結;鎖肛痔則腫物堅硬、表面潰爛,病程呈進行性惡化。

附註
古籍《外科正宗》提及:「瘜肉痔,乃臟腑餘毒附著腸頭,形如櫻桃,血出如箭。」說明其與熱毒積滯相關,治療當重清解與調理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