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乳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乳岩

乳岩為中醫病名,多發於婦女,主因情志失調、氣血凝滯或衝任失和所致。其病機主要與肝脾二臟功能失調相關:

病因病機

  1. 情志所傷
    鬱怒傷肝,肝氣鬱結則氣機不暢,久則氣滯血瘀;思慮過度傷脾,脾失健運則痰濕內生。氣滯、痰凝、血瘀互結於乳絡,漸成腫塊。
  2. 衝任失調
    衝任二經隸屬肝腎,若氣血不足或經脈瘀阻,則乳房氣血失養,瘀滯成塊。此外,房勞過度或天癸將竭(如更年期)時,衝任空虛,亦易誘發此疾。

臨床表現

乳岩初期多隱匿,症狀漸進,可分以下幾類證型:

  1. 氣滯痰凝型
    初起乳中結核如豆,漸增大如棋子,質地堅硬,推之不移,皮色不變,無痛無癢。日久腫塊增大,形如堆粟或覆碗,色轉紫暗,始覺疼痛,且痛勢持續。
  2. 熱毒蘊結型
    部分患者乳暈周圍先現紅斑丘疹,表面糜爛滲血水,乳頭內陷,四周皮色紫褐,觸之堅硬。後期乳頭潰爛,乳房內結塊堅硬如石。
  3. 氣血兩虛型
    腫塊未潰前或見乳竅溢血,潰後瘡口凹陷,邊緣堅硬如岩,滲污水臭血,無膿稀薄,久不收口。

病程中常伴有患側頸部、腋下「惡核」(即淋巴結腫大),質硬粘連,此為毒邪走竄之徵。

辨證要點

  • 腫塊特性: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堅硬如石,與周圍組織粘連。
  • 疼痛特徵:初期不痛,後期疼痛劇烈,連及胸脅。
  • 潰瘍特點:瘡口凹凸不平,如岩穴或蓮蓬狀,滲血水惡臭。

中醫相關病證

乳岩屬「癥瘕」「積聚」範疇,與西醫「乳腺癌」相似,然中醫更強調內在氣血失調與局部病變的關聯。古籍《外科正宗》提到:「乳岩乃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可見情志因素為關鍵誘因。

病理演變

乳岩發展多循「氣滯→痰瘀互結→化熱→潰腐」之勢,久病則耗傷氣血,正虛邪戀。若毒邪深入,可沿經絡流注,終致「失榮」(惡病質)。此病預後與發現早晚密切相關,故歷代醫家皆強調「早察異狀,速調氣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