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腎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腎岩,又名「腎岩翻花」,俗稱「翻花下疳」,是中醫外科病症之一,以其形貌特徵及病位命名。本病屬中醫「岩症」範疇,與現代醫學之陰莖癌相對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腎岩多因先天肝腎不足,或後天情志失調所致。其核心病機在於「肝腎陰虛,相火內熾,痰瘀互結」。具體可分以下三方面:

  1. 肝腎虧虛:素體肝腎陰精不足,或縱慾過度,陰精耗損,虛火內生,灼傷脈絡。
  2. 情志鬱結:長期憂思惱怒,肝氣鬱滯,氣鬱化火,火毒燔灼,結於陰器。
  3. 濕熱下注:飲食不節,脾胃運化失職,濕熱蘊結,流注下焦,與火毒相搏,腐蝕肌膚。

臨床表現

本病病程纏綿,初期多見於陰莖冠狀溝處生一堅硬肉刺,狀如疣粒,癢而不痛,時有滲液。隨病情進展,逐漸呈現典型「翻花」之態:

  • 中期:腫物增大,表面潰破,狀如石榴子,凹凸不平,滲出血性穢濁液體,氣味腥臭。
  • 晚期:陰莖腫脹變形,龜頭破裂腐潰,疼痛加劇,出血淋瀝,伴形瘦神疲、納呆氣短等全身虛衰之象。

辨證分型

根據病機演變,可分為以下證型:

  1. 肝腎陰虛型:症見腫物乾硬,潰後滲血不多,口乾咽燥,腰膝痠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2. 火毒熾盛型:腫物潰爛翻花,滲流血膿,灼痛劇烈,煩躁口渴,小便短赤,舌絳苔黃,脈洪數。
  3. 氣血兩虛型:病至晚期,潰面晦暗,久不收斂,神疲乏力,面色萎黃,舌淡脈虛。

中醫治法

歷代醫家對腎岩的論治強調「扶正祛邪」,早期以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為主,後期則側重滋陰補腎、益氣養血。具體治法包括:

  • 內治
    • 肝腎陰虛者,選用知柏地黃丸加減,滋陰降火。
    • 火毒熾盛者,以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
    • 氣血兩虛者,予人參養榮湯加減,補益氣血。
  • 外治
    • 初期可用珍珠散、五五丹局部外敷,以消腫蝕腐。
    • 潰後可用生肌玉紅膏促進瘡面癒合。

古籍文獻溯源

《外科正宗》記述:「腎岩翻花,初如豆大,漸若石榴,崩裂如巖,由肝腎虧損所致。」清代《醫宗金鑒》進一步指出:「此證多因過服涼藥,致火毒內陷,或房勞損腎,陰虛火亢而成。」均強調肝腎陰虛與火毒鬱結的關鍵作用。

附:名詞考釋

「岩」通「癌」,中醫古籍中「岩症」多指質地堅硬、形貌凹凸如巖石的惡性腫物。「翻花」則形容潰後腫物外翻、狀如花蕊的病理特徵,與西醫「菜花狀腫瘤」描述相類。

(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框架,涵蓋病因、病機、證候及治法,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