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臖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臖核,又稱瘰癧,是指咽喉部發生癰瘍,如喉痹、喉癰、喉疳、喉疔等,或肢體皮膚破損併發感染時,下頷部、腋窩或腹股溝等部位出現的大小不同的硬結,按之作痛,是一些腫大的淋巴結。
臖核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外感風邪,侵襲人體,使肺氣失宣,衛氣不固,津液外泄,凝聚成痰,痰凝血瘀,阻滯經絡,形成癰腫;二是內傷脾胃,脾失健運,運化失常,水濕內停,痰濕互結,凝聚成痰,痰凝血瘀,阻滯經絡,形成癰腫。
臖核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咽喉部腫痛,或有紅腫熱痛,或有膿性分泌物,或有聲音嘶啞,或有吞咽困難;下頷部、腋窩或腹股溝等部位出現大小不同的硬結,按之作痛;全身可有發熱、頭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狀。
臖核的治療以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活血化瘀為主。可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板藍根、大青葉等清熱解毒藥;可用白芥子、穿山甲、海浮石、皂角刺等化痰散結藥;可用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藥。
臖核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口腔清潔,避免接觸傳染源。
-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
-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臖核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發現有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