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臖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臖核,中醫學名,指咽喉癰瘍或體表感染所引發之局部淋巴結腫大,常見於下頷、腋窩、腹股溝等經脈匯聚之處。其形成與外邪侵襲、經絡氣血壅滯密切相關,屬中醫「癰疽」「瘰癧」範疇。
病因病機
《外科正宗》云:「癰疽原是火毒生,經絡阻滯氣血凝。」臖核多因風熱邪毒上攻咽喉,或溼熱火毒蘊結肌表,致氣血瘀阻,痰毒搏結於經絡而成。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足陽明胃經循行下頷,若肺胃積熱上炎,可發為喉痹、喉癰,繼而波及周圍「核絡」(淋巴系統),形成觸痛硬結。
臨床特徵
臖核之狀,其形如豆,或大如李,堅硬可移,按之痛增。《醫宗金鑑·外科心法》稱為「痰核」,描述其「結腫不紅,緩慢作痛」。若屬陽證,則紅腫熱痛,伴發熱口渴;陰證則皮色如常,堅硬難消,多因虛寒痰凝所致。
辨證分型
- 風熱襲表:多見於外感初期,臖核腫痛伴咽喉紅腫,惡風發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 熱毒熾盛:核腫硬痛劇烈,局部焮紅灼熱,或潰膿,兼見高熱煩渴,便秘溲赤,舌絳苔黃燥,脈洪數。
- 痰瘀互結:結核堅硬,日久不消,色暗不紅,疼痛隱隱,舌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 氣虛痰凝:常見於久病,核體軟硬間雜,推之可動,面色萎黃,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膩,脈濡細。
治療原則
以「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為主,依證佐以疏風、活血、益氣等法。
- 內治:風熱者用銀翹散加減;熱毒熾盛選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痰瘀互結宜消瘰丸合桃紅四物湯;氣虛痰凝投以香貝養榮湯。
- 外治:陽證可敷如意金黃散,陰證用衝和膏,潰後用九一丹提膿祛腐。
臖核之辨治,貴在明辨寒熱虛實,察其原發癰瘍與經絡所屬,方能標本兼顧。歷代醫家如陳實功、吳謙等皆詳述其理,臨證時當參合脈證,審因而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