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乳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乳核

定義與別稱
乳核為婦女乳房常見之慢性炎症,屬中醫外科病症範疇,又稱「乳痰」、「乳栗」或「乳癌」(非現代醫學所指之惡性腫瘤)。其特徵為乳房內生結核,多發於生育年齡且體質虛弱之女性,因肝鬱脾虛、痰濁凝結而成。

病因病機

  1. 肝鬱氣滯:情志不遂,肝氣鬱結,疏泄失常,氣機阻滯於乳房,久則化火灼津為痰。
  2. 脾虛痰凝: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水濕停聚成痰,痰濁隨經絡流注乳房,與氣血搏結成核。
  3. 正氣不足:素體氣血虧虛,或久病耗傷,正不勝邪,痰瘀久滯,腐敗成膿。

臨床表現

  • 初期:結核多生於單側乳房偏上方,形如梅李,質硬而光滑,推之可動,皮色如常,觸之無痛,病程緩慢。
  • 中期:結核漸大,與周圍組織黏連,皮色轉微紅,按之微熱,頂部漸軟,為化膿之兆。
  • 後期:膿成潰破後,瘡口難斂,膿液清稀夾雜敗絮樣物,腐肉不脫,患側腋下或有腫塊(痰毒流注)。

辨證分型

  1. 肝鬱痰凝證:結核初起,伴胸脅脹悶、情志抑鬱,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
  2. 氣虛痰結證:結核日久,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胖有齒痕,脈濡細。
  3. 陰虛火旺證:潰後膿水淋漓,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療原則

  • 內治: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結為主,兼顧托毒生肌。
    • 肝鬱痰凝者,用逍遙散二陳湯加減。
    • 氣虛痰結者,投香貝養營湯補益氣血、化痰散結。
    • 陰虛火旺者,以知柏地黃丸滋陰降火。
  • 外治
    • 未潰時可用陽和解凝膏外敷以溫通散結;
    • 膿成宜切開引流,潰後以生肌玉紅膏促進瘡口癒合。

古籍參考
《瘍科心得集》提及:「乳痰由肝脾二經氣鬱結滯而成……久則破潰流稀膿,內夾敗絮。」《外科正宗》亦載:「乳栗堅硬初如梅,漸如李,久則腐潰深陷。」皆與本病特徵相合。

補充說明
乳核與現代醫學之「乳房結核」或「慢性乳腺炎」部分表現相似,然中醫更強調內在臟腑失衡與痰瘀互結之病機,治療上亦重整體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