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鶴膝風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鶴膝風痰,乃中醫流痰病證之一,專指發於膝關節之痰濕凝聚證候。此證屬陰疽範疇,多因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導致肝腎虧虛,三陰經氣血失和,復感寒濕之邪,痰濁凝滯於筋骨關節而成。

在病因病機方面,中醫認爲其根本在於正氣內虛。蓋腎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三臟虧損則筋骨失養,痰濕乘虛流注膝關節。痰濕屬陰邪,其性黏膩纏滯,故病程遷延難愈。氣血凝滯則生腫脹,經絡阻塞故現酸楚,正邪相爭不甚故初起皮色如常。

臨床表現具有明顯階段性特徵: 初期可見膝關節漫腫似綿,外觀如鶴膝之狀,局部隱痛酸楚,觸之柔軟,皮溫如常。此時關節活動稍受限,呈晨輕暮重之勢。中期則痰凝血瘀,腫處漸次堅硬,疼痛加劇,屈伸不利,患側股脛肌肉日見萎縮,形成典型「膝大脛細」之態。至後期,痰毒化熱腐肉,則破潰流膿,質稀色白而夾敗絮狀物,久則導致關節畸形,出現內翻或外翻變形,終致患肢短縮。

在證候鑑別上,需與下述病證相辨:

  1. 歷節風:屬痺證範疇,關節腫痛呈遊走性,伴明顯紅熱
  2. 鶴膝風:雖同現膝腫脛細,但多因風寒濕三氣雜至,疼痛劇烈而無流痰特徵
  3. 附骨疽:發病急驟,多伴高熱,潰後膿液稠厚

治療原則當標本兼顧,初期宜溫通經絡、散寒化痰,可用陽和湯加減;中期需補益肝腎、托毒透膿,可選大防風湯化裁;後期則宜峻補氣血、斂瘡生肌,常用十全大補湯配合外用生肌玉紅膏。傳統外治法強調初期溫灸以通陽散結,中後期可配合藥線引流、祛腐生新等法。

此證相當於西醫膝關節結核,但在病理機轉認識上,中醫更強調「痰濕流注」的動態演變過程,以及肝腎脾三臟功能失調的內在基礎。其預後與正氣盛衰密切相關,若調治得當,早期可望消散;若遷延失治,則易遺留殘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