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氣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氣瘰中醫詳細介紹
氣瘰定義與特徵
氣瘰乃瘰癧之一類特殊證候,主要發作於頸項兩側區域。其特徵為腫塊隨情緒波動而時隱時現,尤其於怒氣勃發之際更易顯現或加劇。此病症多與情志失調密切相關,在七情過極時症狀尤為明顯,故得「氣瘰」之名。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氣瘰形成之根本在於肝氣鬱結。《黃帝內經》云:「肝主疏泄」,當情志不遂,肝失條達,則氣機鬱滯,久則化火生痰。肝經循行過頸側,鬱滯之氣與痰火相搏,結聚於頸項經絡之中,遂成核塊。
其病理演變可分為三期:
- 氣滯期:初起多因忿怒抑鬱,肝氣不舒,可見頸側脹痛不舒,觸之或有小結節
- 痰凝期:氣滯日久,津液不布,聚而為痰,結塊漸顯,推之可動
- 火鬱期:若鬱久化火,則見局部紅腫熱痛,或伴口苦咽乾
臨床表現
氣瘰患者常見以下典型症狀:
- 頸項二側出現大小不一之結塊,形如串珠,或單發成核
- 腫塊質地初柔軟,久則稍硬,可隨情緒波動而消長
- 伴胸脅脹滿、善太息、易怒或鬱鬱不樂等肝鬱症狀
- 女子或見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等兼症
- 舌象多見舌邊紅、苔薄白或薄黃;脈象以弦脈為主
與他證鑑別
- 瘰癧:多因肺腎陰虛、痰火凝結所致,與情志關聯較弱,且多潰膿
- 癭瘤:位於頸前喉結兩旁,隨吞咽上下移動,多與水土、情志雙因相關
- 痰核:遍體可生,不局限頸項,多因脾虛痰濕流注
治療原則
治氣瘰當以疏肝解鬱為主軸,結合病程階段輔以不同治法:
- 初期:宜疏肝理氣,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
- 痰凝明顯:兼以化痰散結,可合消瘰丸
- 鬱久化熱:酌加夏枯草、浙貝母等清肝化痰之品
- 久病入絡:佐以活血通絡之藥如丹參、莪術 針灸治療可取肝俞、太沖、期門等穴以調暢氣機,局部圍刺以消散結塊。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