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濕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濕瘰
濕瘰為中醫外科病名,屬瘰癧之一類,特指發於項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部位的結核性疾病。此症多因外感濕邪,或內傷脾虛,濕濁內蘊,結聚經絡而成,其病灶多位於頸項後側,與膀胱經氣血運行失常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濕瘰的形成與以下因素相關:

  1. 外濕侵襲:久居濕地或淋雨涉水,濕邪外犯,阻滯膀胱經氣血,久而化熱成痰,凝聚為瘰。
  2. 脾虛濕盛: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流注經絡,與痰瘀互結,發為結核。
  3. 肝鬱氣滯:情志不遂致肝氣鬱結,橫逆犯脾,加重濕濁內生,痰氣搏結於頸項。

臨床表現
濕瘰初起多見項後皮下結塊,形如豆粒,數目不等,推之可動,質地偏軟;日久則融合成串,按之疼痛,或見皮色暗紅,潰後膿水稀薄,夾雜黏稠痰液,久不收口。可伴見身重困倦、胸悶納差、舌苔白膩等濕滯之象。

辨證分型

  1. 濕熱蘊結證:結塊紅腫熱痛,兼見口苦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2. 痰濕凝滯證:結核堅硬,日久不消,伴胸脘痞悶、舌淡苔白膩,脈濡緩。
  3. 氣虛痰瘀證:潰後膿液清稀,瘡口難愈,面色萎黃,舌淡紫有瘀斑,脈細澀。

治療原則
中醫治濕瘰以「化濕通絡、化痰散結」為主,根據證型佐以清熱、健脾、疏肝等法。內服方常用二陳湯消瘰丸加減,濕熱盛者加黃芩、梔子;痰瘀互結者加浙貝母、牡蠣;氣虛者配伍黃芪、白朮。外治法则以如意金黃散調敷,或於成膿時切開引流,配合祛腐生肌藥膏。

古籍記載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提及:「瘰癧形名各異,濕瘰多生項後,由膀胱經濕痰流注。」清代《瘍科心得集》亦載:「濕瘰纏綿,責之太陰失運,太陽經氣不利。」皆強調濕邪與經絡壅滯為致病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