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痰瘰,痰瘰,中醫名詞,指生於項前足陽明胃經所過部位的瘰癧。
《醫宗金鑒》曰:“痰瘰,項前足陽明胃經所過部位,因痰凝而成瘰癧也。”
《景岳全書》曰:“痰瘰者,乃痰火結聚而成,其發於項前者,以足陽明胃經循行於此,痰火結聚於胃經,故發於項前也。”
痰瘰的臨床表現為項前腫塊,質地堅硬,伴有疼痛、發熱、頭痛等症狀。
痰瘰的治療以清熱化痰、散結消腫為主。可用生石膏、知母、黃連、黃芩等清熱瀉火藥;用浙貝母、天花粉、瓜蔞仁、海藻等化痰散結藥;用穿山甲、皂角刺、三棱、莪術等活血化瘀藥。
痰瘰的預防方法包括:
1、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澡,勤換衣。
3、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適當鍛鍊身體,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痰瘰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