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痰瘰」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痰瘰

痰瘰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屬瘰癧之範疇,特指生於項前足陽明胃經循行部位的結核腫塊。其病名首見於《瘍醫大全》,稱「痰瘰生於項前,屬陽明經」,臨床特徵為皮下滑動結核,初起如豆,漸增如梅李,質地堅硬或柔韌,多成串而生,可伴隨局部疼痛或無痛。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痰瘰的形成,主要與三方面相關:

  1. 痰凝氣滯:因情志不遂,肝鬱化火,灼津成痰;或脾胃失運,水濕停聚,凝結為痰,痰氣互結於陽明經絡。
  2. 經絡氣血失和: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頸前,《靈樞·經脈》言其「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若外感風熱邪毒,或內傷飲食厚味,導致經絡壅滯,氣血瘀阻,痰火搏結於此。
  3. 正氣虛弱:素體陰虛,或久病耗傷氣血,正不勝邪,痰毒乘虛凝聚。

辨證與分型
痰瘰依病理演變可分三階段:

  • 初期:結核形小如粟,推之可動,皮色如常,多屬肝鬱痰凝證。
  • 中期:結核增大融合,質地轉硬,局部微熱,或見潮熱盜汗,屬痰火鬱結證。
  • 後期:若潰破膿水清稀,久不收口,多屬氣血兩虛或陰虛火旺。

治療原則
治痰瘰當分虚实寒热,總以「化痰散結」為大法:

  • 實證:清熱化痰,疏肝解鬱,方用「消瘰丸」(玄參、貝母、牡蠣)合「柴胡疏肝散」加減。
  • 虛證:滋陰降火或益氣養血,選「知柏地黃丸」或「香貝養榮湯」化裁。
    外治可輔以「陽和解凝膏」貼敷,或重用夏枯草、連翹等藥研末調敷。

與其他瘰癧鑑別
痰瘰需與「筋瘰」(生於項側足少陽經)、「鎖喉癧」(生於頸夾喉兩旁)等區別。其病位特徵在於沿足陽明經分佈,且多因痰火為患,與他經瘰癧之風熱、濕毒病因有異。

歷代醫家如清代《醫宗金鑑》強調:「痰瘰多緣鬱怒傷肝,或胃熱積滯」,故調暢情志與清泄陽明積熱為防治關鍵。此症雖屬外瘍,然內治當顧及臟腑功能,尤其是肝胃二經之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