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癆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癆瘡概述
癆瘡為中醫外科病證名,屬結核性瘡瘍之範疇,多因虛勞內傷、正氣虧虛,復感癆蟲(結核桿菌)或痰瘀凝滯所致。其特徵為病程遷延、潰瘍難斂,常伴陰虛火旺或氣血兩虛之證。古籍《醫宗金鑒》稱其「癆瘡多由虛損成,潰後膿稀如痰涎」,點明其與體虛關係密切。
常見類型與表現
- 瘰癧(淋巴結結核)
為癆瘡之典型,好發於頸項、腋下,初起結塊如豆,漸增串生,皮色不變,觸之堅硬;日久液化潰破,膿水清稀,夾敗絮狀物,瘡口呈潛行性,久不收口。中醫歸因於肝鬱化火、痰凝氣結,或肺腎陰虛、虛火灼津成痰。 - 骨癆(骨結核)
病在筋骨關節,見患處漫腫隱痛,夜間加劇,久而關節畸形、竇道形成,流出稀膿或死骨。屬「流痰」範疇,多責之腎虧骨空,寒痰凝滯。 - 乳癆(乳房結核)
女性多見,乳房結塊質硬,與皮膚黏連,潰後瘡口凹陷,膿汁稀薄,與乳巖(乳腺癌)需辨證區分。病機常涉肝脾失調,痰瘀互結。
病機與辨證
中醫認為癆瘡核心病機為「本虛標實」:
- 本虛:多見肺腎陰虛、氣血不足,體虛則癆蟲乘襲,正不勝邪。
- 標實:痰濁、瘀血、癆蟲膠結,化熱腐肉成膿。
臨床分型如下: - 痰瘀互結證:腫塊堅硬,推之不移,舌紫暗、苔膩,脈弦滑。
- 陰虛火旺證:潮熱盜汗,潰瘍色暗紅,膿少質稠,舌紅少苔,脈細數。
- 氣血兩虛證:潰後久不收口,膿水清稀,面色萎黃,舌淡脈弱。
治法與方藥
- 內治
- 化痰散結:用消瘰丸(玄參、牡蠣、貝母)合逍遙散加減。
- 滋陰降火:選用清骨散(銀柴胡、胡黃連、秦艽)或六味地黃丸。
- 托毒生肌:氣血虛者予十全大補湯;潰後不斂可投人參養榮湯。
- 外治
- 未潰者:陽和解凝膏外貼,或沖和膏調敷以溫通散結。
- 已潰者:提膿祛腐用九一丹;膿盡後生肌玉紅膏促瘡口癒合。
古籍論述
《外科正宗》載:「瘰癧者,先賢命名不同,終不外痰熱風毒所致。」《瘍醫大全》更指出:「癆瘡之發,必由內傷漸積而成。」強調內調為要,外治輔之。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