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馬刀俠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馬刀俠癭

定義與淵源
馬刀俠癭為中醫外科病名,首見於《靈樞·經脈篇》,屬「瘰癧」範疇。其病變特徵以頸部、腋下淋巴結腫大為主,依形狀與部位差異分為兩類:

  1. 馬刀:生於腋下,結核細長如馬刀狀,故稱「馬刀瘡」;
  2. 俠癭:發於頸側,結核串珠相連,形似貫珠,又稱「挾癭」。兩者病機相通,多相互牽連,常見於淋巴結結核(瘰癧)之證。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症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或肺腎陰虛、痰火凝滯所致:

  • 肝鬱化火:長期憂思忿怒,肝失疏泄,氣滯血瘀,久則化火煉液為痰,痰火積聚於經絡而成。
  • 陰虛痰凝:肺腎陰虧,虛火內灼,津液虧耗成痰,痰凝結於少陽、陽明經絡(頸腋為其循行之處)。
  • 外感毒邪:風熱毒邪外襲,與內在痰濕搏結,壅滯肌腠而發。

臨床表現

  • 初期:結核如豆粒,質硬可推動,皮色不變,無痛或微痛。
  • 中期:結核漸大,串生如珠,與皮膚黏連,推之不動;若鬱久化熱,則皮色轉紅,按之疼痛,或伴潮熱盜汗。
  • 後期:痰火腐敗成膿,破潰後膿水清稀,夾敗絮狀物,久不收口,形成「鼠瘺」。

辨證分型

  1. 氣滯痰凝證:結核堅硬,胸脅脹悶,舌苔薄白,脈弦滑。治宜疏肝解鬱、化痰散結,方用逍遙散二陳湯加減。
  2. 陰虛火旺證:結核紅腫,午後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方用青蒿鱉甲湯知柏地黃丸
  3. 氣血兩虛證:潰後膿水淋漓,面色萎黃,舌淡脈弱。治宜益氣養血,方選香貝養營湯

外治與其他療法

  • 膏藥貼敷:初起可外貼沖和膏陽和解凝膏,化膿期用千搥膏
  • 針灸:取穴肩井、天井、少海、肘尖等,以溫通經絡、化痰散結。
  • 火針療法:對堅硬未潰者,可火針穿刺以助排膿消腫。

古籍參考
《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載:「馬刀瘡生腋下,延及胸脅;俠癭貫珠頸旁,皆由肝膽二經鬱怒火凝。」強調情志致病之關鍵;《瘍科心得集》則指出:「瘰癧日久,寒熱錯雜,當分虛實而治。」

馬刀俠癭屬外科頑疾,中醫重視從整體調理,結合局部治療,以標本兼顧為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