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腳濕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腳濕氣

腳濕氣,又稱「水潰瘡」、「臭田螺」或「香港腳」,是一種常見的足部皮膚疾患,主要生於足趾間,多因濕熱下注或外感濕毒邪氣所致。其病機多與脾胃濕熱、外受風濕熱邪有關,濕性趨下,故易積聚於足部,鬱久化熱,浸淫肌膚而發病。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腳濕氣的發生與以下因素相關:

  1. 濕熱下注:脾胃運化失職,濕濁內生,或過食辛辣炙煿之物,釀生濕熱,流注足部,鬱滯經絡,發為腳濕氣。
  2. 外感濕毒:久居濕地、涉水淋雨,或穿著潮濕鞋襪,濕毒侵襲肌表,與內濕相合,鬱遏肌膚而致病。
  3. 氣血失和:若患者體質偏虛,衛外不固,或久病耗傷氣血,肌膚失養,則易受邪侵,反覆發作。

臨床表現

腳濕氣根據症狀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濕熱型(水皰型)

    • 初起足趾間出現密集小水皰,瘙癢劇烈,搔破後滲出黃色滋水。
    • 局部皮膚潮紅濕潤,可伴脫屑或結痂,嚴重者糜爛滲液,散發臭味。
    • 若濕熱壅盛,則足部腫脹,甚至延及足背,形成「臭田螺」。
  2. 乾燥型(鱗屑皸裂型)

    • 趾間皮膚乾燥粗糙,表面脫屑,冬季易皸裂出血,瘙癢時作。
    • 此型多因濕鬱日久,化燥傷陰,肌膚失潤所致。

中醫辨證與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腳濕氣以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為主,兼顧調理脾胃:

  • 濕熱型:治宜清熱解毒、利濕止癢,常用方如 萆薢滲濕湯二妙散 加減。若滲液多者,可加滑石、茯苓以增強利濕之效。
  • 乾燥型:治宜養血潤燥、祛風止癢,可選用 當歸飲子四物湯 加減,配合外用潤膚之品。

外治法

  1. 濕熱型:可用黃柏、苦參、地膚子等煎湯外洗,或以 青黛散 麻油調敷,以清熱燥濕。
  2. 乾燥型:宜以潤膚為要,可選用 潤肌膏 或紫草油外塗,緩解皸裂。

腳濕氣若反覆發作,遷延不愈,可能與體內濕邪未清或正氣不足有關,需進一步辨證調理。此病雖多見於足部,但其根本與內在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故治療時需內外兼顧,標本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