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腳濕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腳濕氣

腳濕氣(Tinea pedis),又稱腳氣、香港腳,是一種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常發生在足部。

腳濕氣的發病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因為人體的腳部長時間處於潮濕、悶熱的環境中,汗液和皮屑無法及時蒸發,從而滋生細菌和真菌,引發腳濕氣;二是由於人體的免疫力下降,抵抗力降低,容易受到真菌侵襲,也會引發腳濕氣。

腳濕氣的症狀主要包括:

  1. 腳趾間出現小水泡,引起劇癢,水泡破潰後會有液體流出,局部皮膚可能脫屑或結痂。

  2. 腳部皮膚變得粗糙、脫屑,局部皮膚潮紅、腫脹,感覺灼熱。

  3. 腳部產生異味,嚴重時可能伴隨疼痛。

治療腳濕氣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局部用藥:塗抹抗真菌藥物於患處,有效消滅真菌,緩解瘙癢。

  2. 口服藥物:服用抗真菌藥物,殺滅體內真菌,達到治療腳濕氣的效果。

  3. 中醫治療:利用中醫的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方法治療腳濕氣,有效緩解症狀。

預防腳濕氣的方法主要包括:

  1. 保持腳部清潔、乾燥,經常更換鞋襪。

  2. 避免腳部長時間處於潮濕、悶熱的環境中。

  3. 增強個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4. 飲食中攝取富含維生素C和E的食物,有效增強免疫力。

  5. 若患有腳濕氣,應及時求醫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腳濕氣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會給患者帶來很大困擾。因此,大家應該重視腳濕氣的預防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