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松皮癬」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松皮癬,又稱「白瘡」,乃中醫皮膚疾病之名,因患處皮膚狀如松樹之皮,粗糙厚硬,上覆白色鱗屑而得其名。此症多因外邪侵襲,或內在氣血失調,致使肌膚失養而成。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松皮癬之發病,主因風寒或風熱之邪外襲,客於肌表,導致營衛失和。若風寒凝滯,腠理閉塞,則氣血運行不暢;若風熱鬱於毛孔,久則化燥傷陰,肌膚失於濡潤,故見皮膚乾燥、脫屑。亦有因情志失調、脾胃虛弱,或血虛風燥,內外相合而致病者。
臨床表現
此症好發於四肢伸側,次見於軀幹、頭皮等處。皮損形態多樣,或如點滴,或似錢幣,甚則成盤狀、地圖狀。初起患處微紅,漸而浸潤肥厚,上覆銀白色鱗屑,剝之可見淡紅薄膜(「薄膜現象」),再刮則露點狀出血(「露滴現象」)。患者常覺瘙癢難忍,病程纏綿,易反覆發作,尤以秋冬為甚。
證型分類
- 風寒束表證:皮損色淡紅,鱗屑較厚,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脈浮緊。
- 血熱風燥證:皮損鮮紅,鱗屑多而燥,瘙癢劇烈,舌紅苔黃,脈弦數。
- 血虛風燥證:病程日久,皮損淡白,乾裂如糠秕,舌淡少津,脈細弱。
類症辨別
松皮癬與西醫「銀屑病」(牛皮癬)相似,然中醫更重整體辨證。其與「白屑風」(脂溢性皮炎)之別,在於後者油脂分泌旺盛,鱗屑油膩;與「圓癬」(體癬)之異,在於圓癬多呈環狀,邊緣清晰,可查真菌感染。
古籍記載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提及:「白瘡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癢多不快,固由風邪客皮膚,亦有血燥難以外。」指出其病機與風邪、血燥相關。《外科正宗》亦載:「白瘡多生四肢,風熱鬱久化燥,肌膚失養,如樹皮枯槁。」
松皮癬之治療,中醫強調辨證論治,或疏風散寒,或清熱涼血,或養血潤燥,輔以外治之法,如藥浴、膏敷等,以調和氣血,通達腠理,使肌膚復得滋養。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